上節課我們講到像茅臺這樣的高端白酒行業,存貨越久價值越大。而有的行業,存貨的風險就非常高了,比如農林牧漁行和軟件行業。食品過期,發生瘟疫,產品迭代,都可能導致這些企業的存貨一夜歸零。

存貨:獐子島們的祕密花園

我們都知道,只要產生交易,我們就很容易通過價格和數量,計算出這批商品究竟賣了多少錢,這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因爲存貨還沒有賣出去,而且還包括了原材料,在產品,產成品等不同狀態的產品,如何對這些存貨計價就相對比較麻煩了。

在實際中,存貨的賬面價值一般包含了:原材料、工人工資以及製造費用這三項。通過一系列的算法,比如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把存貨的成本計算出來。

但是,這只是企業自己計算的“成本”,實際上究竟能賣出多少錢,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價”和企業的“成本價”很多時候都不一致。比如,你屯了一批諾基亞手機,每臺成本1000塊。但是到了今天,可能一分錢都不值了。這時候存貨的實際價值就爲0。

剛剛說的是,產品價格發生了變化。還有一種情況是,產品的數量也有可能變化。本來,獐子島有很多扇貝在海底,一夜之間都跑光了,那麼存貨的價值也會大大下降。

基於以上的兩種情況,財務上有一個針對存貨的計價原則,那就是:按照成本和可變現價值中較低者來計算存貨價值。

所以,企業不僅要每年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如果存貨真的發生了損失,還要嚴格進行減值處理。

這些年來,在存貨上出問題的企業也都大部分來自於這兩大行業。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存貨也往往成爲了這些企業進行財務舞弊的祕密花園。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兩種:

1、通過存貨來調節利潤

有的農業企業的庫存是比較容易盤點的,比如一些養豬,養雞,養牛的企業。但是有些企業的生物資產都在海底,非常難以盤點,說跑就跑了,說回來就回來了。

獐子島的故事就屬於這種類型。獐子島的故事可分爲“三季”。

{!-- PGC_COLUMN --}

第一季:2014年,扇貝逃跑!

獐子島稱受到“冷水團”的影響,扇貝集體“消失”。造成獐子島當年淨利虧損近12億!

第二季:2015年,扇貝回家?

獐子島於6月1日晚間發佈的公告稱:“公司底播蝦夷扇貝生長正常,符合預期,尚不存在減值的風險。”公告立即引來一片驚呼:“獐子島去年10月失蹤的價值8億多元的蝦夷扇貝又游回來了?”

當然後來獐子島回應:此次抽測與2014年抽測範圍並沒有重疊去年的損失已經在財務上進行處理,此次抽測是對新海域進行的抽測。但是很多投資者依然半信半疑。

第三季:2018年,扇貝餓死!

2018年1月30日,獐子島公告稱存貨再度面臨大幅減值,這次的原因是扇貝餓死了。2017年獐子島再度虧損7.23億元!

最後,證監會實在受不了了:對獐子島採取立案調查!

目前,調查結果尚未公佈,但是投資者一次次被獐子島戲弄,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裏面究竟有多少問題,有機會我會寫一份更詳細的財務分析文章。

2、通過存貨調節毛利率

通過存貨,還可以用來調節企業的毛利率。在後面的課程中,我會給你介紹毛利率的概念。你現在只要知道,毛利率越高,往往意味着企業的競爭力越強就夠了。

通過存貨提高毛利率的原理很簡單:

我們都知道,一家公司的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固定成本,也就是不論你生產多少產品,都要付出的成本,比如房租,設備等等。另外一個是可變成本,也就是隨着產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比如材料成本,效益成本等等。

製造型企業之所以追求“規模效應”,就是因爲隨着規模增加,產量增大,就可以將固定成本分攤到更多的產品中去。比如,假設公司每年的成本是100萬,每年生產1萬件產品,那麼每個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是100塊;如果每年生產2萬件產品,每個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是50塊。生產每件產品的變動成本往往是不變的。這樣一來,每件商品總的生產成本就會大大降低。那麼毛利率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這麼一來,利潤表會非常好看。但是,同時會在資產負債表上積累大量的存貨。大量的存貨並不能反映市場的實際需求。那麼,未來幾年就要痛苦地去庫存。

用這種方法提升毛利率的企業,往往會有比較大的固定資產。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公司的毛利率出現大幅上升時,一方面我們要看是否推出了更好的產品;另外一方面,我們還要看看庫存是否也有明顯的提升。

課堂小結

今天,我給你存貨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知識點:

(1)不同行業,對存貨的分類不同;

(2)存貨的計價原則是:成本和可變現價值孰低。

(3)有些企業會通過存貨來調節毛利率和利潤。

課後思考

學完這節課,請你思考下,哪些公司可能會在存貨上動腦筋?請你在下方留言區,寫出這些公司的名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