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爲“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中醫治療學》  本文作者:中醫文化學者 文君然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

      列位看官,我們今天的話題,從肛門說起。

      您切不要以爲此等話題不能登上大雅之堂。試問?人在生活中,誰能離得開二便的排泄?肛門作爲大便的排出口,一旦出了毛病,夠我們喝一壺的。

       在肛門疾患的諸多症狀中,我們今天想和您聊其中的一個,這就是肛門潮溼、瘙癢、發熱,比較愛放屁。

        看官莫笑!這樣的人,其實有很多。

        對於這樣的現象,一旦出現,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痔瘡。沒錯,痔瘡作爲一種肛腸科常見病,的確會引發和上述症狀類似的現象。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

        我們要說的,是這樣一種病機——胃腸溼熱氣滯。

        話要從頭說起了。

        其實,對於肛門潮溼、失氣頻頻、瘙癢這類症狀,我們祖國傳統醫學早有認識,譬如《金匱要略》就說“陰下溼如牛鼻上汗”。也有醫家把這類症狀,稱作“肛汗”。肛門和誰的關係最大?自然是和胃腸。胃腸作爲食物消化傳導之腑,最後都要和肛門搭上關係。那麼,一旦胃腸積有溼熱之邪,也就是我們的陽明經有溼熱(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下注於肛門,那麼肛門自然就有潮溼、發熱之感。溼熱蘊藉,日久形成瘙癢。同時,由於溼熱阻滯腸胃,令氣機不通,於是我們就失氣頻頻、大便不規律。

         你看,病根兒找到了吧?說到底,就是腸胃的溼熱、氣滯。我們也可以形象地說,這是陽明經“着火”了。

         看官須知,這樣的一重病因病機,的確是蠻多見了。旁的不說,單說我們暴飲暴食、飢飽無度、嗜好肥甘厚味以及辛辣炙烤的飲食習慣,就完全可以讓我們的胃腸積熱、氣滯。也正因如此,纔會有那麼多的人,肛門反覆地潮溼、瘙癢,失氣頻頻。

         問題,似乎找到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醫家會用什麼方法來調治呢?

         在這裏,我們給您展示當代臨牀家的一張驗方。這張驗方,從清溼熱、通氣滯的角度,對肛門溼熱有較好的療效。組方如下——

         槐花10克,側柏葉10克,地榆10克、黃柏10克,蒼朮10克,茯苓15克,車前子10克(包煎),大腹皮10克,枳殼10克,香櫞皮10克,佛手6克。

         是名方必有出處。此方的擬製者,乃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臨牀家董建華先生。此爲驗案所載。

         咱們簡單看一下配伍之道。槐花,性味苦,微寒,歸肝、大腸經,善於涼血止血,清肝瀉火。側柏葉,性味苦、澀,寒,歸肺、肝、脾經,功在涼血止血。地榆,性味苦、酸、澀,微寒,功在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三味藥配合,清的是脾胃大腸之熱。

         熱從哪裏來?很多時候,熱從溼中來。溼,乃生熱之源。所以說,我們還要注重除溼。怎麼除溼呢?你看,這裏面有蒼朮和黃柏。蒼朮,乃燥溼和能手,黃柏,乃除溼清熱去相火之要藥。兩味藥配合,主要目的在於“燥溼”。只“燥溼”還不夠,還要“利溼”。這便是茯苓和車前子的用意了。這兩味藥,都有利水之效,令溼氣有所出路。如此一來,溼邪也就沒有藏身之處。

        最後,用大腹皮、枳殼、香櫞皮和佛手來理氣,行胃腸氣滯,使得陽明經經氣爲之順暢。全方至此,大功告成。

        如上方劑,只爲說明問題,與醫家和病家探討。看官如果要借鑑應用,務必請中醫師辯證指導,隨症加減,以求萬全。

        總而言之,對於肛門上的一些“不舒服”,我們還是要把目光放得更深遠、更全面,不能只侷限於痔瘡這一件事。恰如這胃腸溼熱、氣滯的病因病機,就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看官您說是也不是?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本訂閱號微信公衆平臺jnym2016開放,歡迎您參與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