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醒】未來昌平每個社區至少兩個蔬菜網點,居民購物將更方便!

“要是把書店和餐飲結合到一塊就好了”“咱們社區應該添個健身房”……近日,回龍觀藍天嘉園社區的居民們圍坐在一起,與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共同商討街區商業怎麼配置才合適。市商務委會同市規劃國土委制定的《北京市街區商業生態配置標準(徵求意見稿)》8月23日起向市民徵求意見,菜店、便利店、超市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業設施該如何配置,都有了明確的標準,同時,本市街區商業擁有了2020年“保基本”、2035年“提品質”、2050年“有特色”的“三步走”計劃。

500米內要有配套商業設施

各街道在爲居民建設便民網點時,怎樣配置纔是合理的?即將正式出臺的街區商業生態配置標準一一做出瞭解答。

“我們提出在街區商業設施配置上,要在密集佈設商業網點的同時,注重建設社區級商業中心,儘可能提升商業空間的使用效率,兼顧‘小而精’和‘大而全’。”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解釋,居住配套商業設施主要爲單點式,面積通常不超過500平方米,其服務半徑在500米以內。街區級商業中心體量更大,是多個業態共生的社區消費空間,服務半徑在1000米以上,可以設置在靠近公共交通站點的區域,或是配有一定停車空間的臨街區域。

“回龍觀地區居民這麼多,建幾個網點才能滿足大家夥兒的需求?”聽到這兒,回龍觀的居民們又有了新的疑問。

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回龍觀、天通苑等具有較高人口密度的街道和地區,要重點打造完善的社區商業服務配套體系,適當通過豐富社區商業業態、提高社區商業網點的平均規模等方式改善居民生活便利性,並通過智能化服務、線上服務和共享服務等,提升社區商業服務可達性。未來五年,這類高密度高容積率街道社區商業網點數量應不少於每千人8個。

根據《標準》,各區的社區商業網點數量都有了明確標準。目前,東城區、西城區每千人擁有的社區商業網點數量不到8個,到2020年,千人均網點數量將增至10個到12個。海淀、豐臺、石景山區目前每千人擁有的社區商業網點數量均不到7個,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至8個至10個。

早餐服務確定爲社區標配

“希望能開一家理髮店”“就餐難,能不能辦個老年餐桌”……在民意座談會上,現場居民不僅關心最基礎的糧食和蔬菜,還對多種業態提出了需求。

根據居民的日常需求層次,市商務委將社區商業劃分爲商業必備業態和品質提升業態,分別對應居民的基本商業訴求和品質提升需求。

在必備業態中,蔬菜零售網點每個社區不少於2個,便利店每個社區不少於1個。早餐服務網點以街道爲單位,至少每3000人配置一個,鼓勵便利店和一般餐飲企業搭載早餐。社區超市、美容美髮、末端配送按平均每個社區不少於1個配置,對於維修、洗染和家政等居民日常消費頻次不高,且“互聯網+”服務滲透較高的業態,鼓勵互聯網平臺參與服務。

同時,在有條件、有需求的社區,還應增加書店、花店、咖啡廳、健身、品質餐飲、藥店等品質提升業態。

據介紹,這些業態將根據居民生活規律,形成5分鐘、10分鐘、15分鐘的三級生活圈。

衚衕裏可配置便民澡堂

街區商業配置標準並非千篇一律,《標準》首次爲歷史文化類街區、交通樞紐類街區等不同類型的街區提出了差異化的配置意見。

在衚衕平房社區中,將保障社區商業網點數量每千人不低於10個,其中必備業態佔比不低於80%,尤其保障蔬菜零售和末端物流業態全面覆蓋。由於衚衕里老年人居多,將優先進行藥店、便民快餐等業態布點,還要適當考慮居民需求配置便民澡堂等業態。

對於歷史文化街區所在街道,《標準》要求減少低端低質低規範化程度的旅遊商品店數量,注入連鎖化社區商業服務網點。歷史文化街區所在街道社區商業網點數量每千人不少於12個。

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在承載城市行政辦公功能的同時,將打造街區商業服務示範區,充分利用36個家園中心輻射本街區生活圈,在保障基礎生活服務商業配套的基礎上,適當引進具有一定文化品質的商業業態。

目前,《標準》已在市商務委官網公佈,市民可登錄查看並反饋建議。

來源:北京日報、回龍觀社區網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