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統計發現,“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存有不確定性”、“訴訟情況不明”、“關聯方違規資金佔用”、“子公司失控”、“內控失效”、“資金往來真實性存疑”、“被監管部門立案調查”等是重度非標——“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結論的共性原因,其中大部分行爲涉嫌違規。筆者之所以關注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審計意見的數量和增長態勢,是因爲對於A股市場繼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而言,審計意見的前瞻性和指引性越來越強。

(原標題:今日視點:219份非標審計意見“告白”財報 部分“體檢異常”暗藏違規邏輯 )

在“5·20”這個美好的“告白日”,筆者想聊一聊“審計意見對年報的告白”。

筆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在公佈2018年年報的3600餘家企業中,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共有219份,這也應該達到了近年來的新峯值。其中,審計意見爲“無法表達意見”的有39份,被出具“保留意見”的有81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共計及99份。而2017年非標意見合計僅123份,2016年則合計僅99份。另有統計顯示,在2012年至2015年,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年報分別有88份、81份、85份、99份。此外,近年來“無法表達意見”的審計意見的增幅最爲明顯——已經從2012年的3份增長到2018年的39份。

筆者之所以關注上市公司被出具的非標審計意見的數量和增長態勢,是因爲對於A股市場繼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而言,審計意見的前瞻性和指引性越來越強。筆者統計發現,2018年219家“被非標”的上市公司中,共有150家年報披露歸母淨利潤爲負值,佔比爲68%。

此外,筆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近年來經歷了“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輕度非標意見(保留意見或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重度非標(無法表示意見)”的過程。也就是說,在相當多情況下,審計工作其實已經在“體檢”中提前發現異常,並向市場釋放信號。

筆者的一位投資圈的朋友也曾透露,其對於投資標的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企業財務報表的深度分析,“如果精心掩飾,現場調研也可能眼見爲虛,而財務報表倒是可能存在發現問題的突破口”。事實上,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其背後往往都是相似的邏輯——部分上市公司涉嫌違規或“不當行爲”。

以最近頗受關注的一起ST公司被立案調查爲例。該公司上週末公告稱,日前接到屬地證監局下發的《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要求公司董事會召開專題會議對預付賬款、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訴訟、擔保等事項進行審議,說明相關交易是否具備商業實質、是否構成關聯交易及關聯方資金佔用等;公司年報審計機構亦對預付賬款、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和可回收性、對應收賬款及其他應收款計提壞賬準備的合理性及對未決訴訟的預計負債金額準確性等事項存疑,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該案例可以說比較典型,將可能觸發非標審計意見的多種情況“集於一身”。

筆者統計發現,“未來持續經營能力存有不確定性”、“訴訟情況不明”、“關聯方違規資金佔用”、“子公司失控”、“內控失效”、“資金往來真實性存疑”、“被監管部門立案調查”等是重度非標——“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結論的共性原因,其中大部分行爲涉嫌違規;而“無法獲取足夠的審計證據”等原因則促使中介機構對審計意見有所保留,而不能確保審計機構得到足夠證據也可能是上市公司的一種“失職”或“不當行爲”。

事實上,近年來,非標審計意見的“殺傷力”正在逐步增強。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被出具非標意見最大的危機在於可能觸發退市條款。去年7月17日,烯碳退結束了最後一個交易日,正式摘牌,該公司成爲滬深兩市第一隻因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而被強制退市的個股。

此外,筆者需要說明的是,僅非標審計意見顯著增加這一個維度並不能斷言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下滑,雖然它確實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事實上,數據上升的背後也包含強監管措施顯效、大數據科技水平提升以及審計機構勤勉履職等原因。對於A股市場而言,因爲上述原因帶來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質量“小範圍陣痛”應該是令人欣慰的。

5月1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出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七次會議時也曾表示,“保薦承銷、審計評估、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要歸位盡責,切實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嚴格履行覈查驗證、專業把關等法定職責,督促上市公司規範運作、真實披露。”

“5·20”——愛護A股市場其實很簡單,甚至於可以從一份簡短但紮實的審計意見開始,哪怕它是一份令人頭痛的“非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