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中別人的利息,別人看中你的本金。”這絕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對非法集資案例最精闢的概括。那麼,非法集資具有什麼樣的套路和手段?投資理財有哪些常見誤區?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就此採訪了監管部門和執法人員。

收益率超6%要警醒

5月17日,南寧一起非法集資案的受害者黃先生回憶說:“當初,集資者所謂的位於上林、柳州和北京的那些項目,我都沒有親自去看過,只看到該公司承諾的年息達36%~48%,心一動就投了30萬元。案發後,我才發現那些所謂的項目一個都經不起推敲。”

揭祕非法集資套路:收益率超6%、造勢場地選國賓館……

南寧市打擊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南寧打非辦”)工作人員表示,編造虛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是非法集資最常見的兩種手段。不法分子大多通過註冊合法企業、打着響應國家產業政策或創業創新等幌子,以簽訂合同、投資理財、入股等名義,騙取社會公衆投資。非法集資人在集資初期,往往按時足額兌現承諾的本息,待資金達到一定規模後,便祕密轉移資金或攜款潛逃。

上述工作人員提醒投資者,要以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回報率爲參考,“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超過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另外,我國法律規定,超過國家規定的貸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護,這可以作爲回報是否過高的參考。

有銀行牌照才能吸收存款

5月16日,南寧市民梁女士向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講述自己的遭遇,她是“廣西同城人人貸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衆存款案的受害者。2015年初,她路過該公司位於南寧市魯班路的營業點時,被業務員叫住瞭解“理財產品”。“我先投了1萬元1月期,1個月後,本金和100元利息都按時回來了。2015年12月,我一次性投了15萬元1年期,對方承諾15.8%的回報率,不想次年12月該公司就跑路了。”

梁女士說,當時,她看到該公司註冊資金上億元,在南寧開了13家門店,且店裏掛有工商營業執照、稅務執照、金融牌照等,便相信了。

近日,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發現該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互聯網金融服務(除國家專項規定外);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非融資性擔保服務(除國家專項規定外)”。

常年工作在打擊非法集資第一線的張敏警官提醒說,現行的公司法規定,企業註冊資本爲認繳登記制,從某種角度來說,企業想寫多少都可以,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營業執照如同一個人的身份證,有身份證並不代表他不會犯罪。另外,金融牌照有很多,不是都可以吸收存款的,只有銀行牌照纔可以吸收存款”。

不要輕信宣傳造勢

2018年初,南寧市民吳女士參加了一個網絡平臺公司的返利項目,她投入3800元,通過點擊平臺上的廣告,每天獲得數十元返利。她告訴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集資者還拿出某媒體對公司高管專訪的版面,以彰顯公司的實力,對方還要求她將每天的返利截圖朋友圈。但是,2018年底,她本金還沒回來,該公司就已跑路。後來,監管部門將該平臺定性爲非法,她才如夢初醒。

南寧打非辦的工作人員說,虛假宣傳造勢也是非法集資分子慣用的手段之一。不法分子爲了騙取社會公衆信任,在宣傳上往往一擲千金,採取聘請明星代言、僱人廣爲散發宣傳單、進行社會捐贈等方式,製造虛假聲勢。有的還通過網站、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和QQ等即時通訊工具,傳播虛假信息,騙取社會公衆投資。

張敏警官說,一些不法分子還將造勢的場所選在國賓館,但國賓館僅僅是賓館,只提供場地,不代表政府部門審查,希望投資理財者擦亮眼。

作者丨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巫碧燕

編輯丨劉冬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