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大熱劇《延禧攻略》完結,讓觀衆們大呼不捨。魏瓔珞一改清宮劇中“主角光環”的加持,憑藉聰明才智步步爲營,用自己的一生實現了對富察皇后的承諾,輔助乾隆成爲一代明君。劇中乾隆帝與富察皇后這對“白月光CP”也成爲觀衆心中的大愛。

  《延禧攻略》劇照

  歷史上風流多情的乾隆帝與髮妻富察氏鶼鰈情深。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通過選秀被指爲皇四子嫡福晉。乾隆二年(1737年)冊封爲皇后。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病逝於東巡途中,皇帝悲痛萬分。此後大興土木修建地宮,更破例親自爲髮妻定下諡號“孝賢”。乾隆十七年(1752年)孝賢純皇后下葬至裕陵地宮。

  乾隆日後的人生中著有大量詩篇來表達自己對皇后的思念之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一首悼念詩中寫道:

  

  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皇后的思念之情,更表示自己不貪求益壽延年,只求得與髮妻黃泉相聚。

  孝賢皇后死後,深受皇帝寵愛的令妃魏佳氏實際上代替皇后那拉氏統攝六宮,有“蘭宮領袖”之稱。令妃從貴人逐步晉升至貴妃,併爲乾隆帝誕下四子二女,可見寵幸之盛。乾隆四十年正月(1775年)令貴妃病逝,十月下葬至裕陵。乾隆六十年(1795年)嘉慶帝登基後追封生母令懿皇貴妃爲孝儀皇后。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逝世,享年89歲。同年九月,這位深情帝王最終與他心頭的“白月光”一同長眠於清東陵的裕陵地宮。

  清東陵是清王室陵墓建築羣,與清朝歷史相伴始終,是一處凝固時間的歷史遺存。清代帝王、后妃、貴族,無數聲名顯赫的人物長眠於此。清東陵不僅是研究清代喪葬利益、建築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文化、典制、藝術的歷史寶庫。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佔地80平方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備、佈局最規整的古代皇家陵園。陵寢前有金星山爲屏,中有影壁山爲案,後有昌瑞山爲靠,東西有兩條大河似玉帶般蜿蜒環繞。

  清東陵體現了中國獨創的風水理論,“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勝勢”,使山川形勝的自然之美與陵寢建築的人文之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境界,誠爲一處地臻全美的風水寶地。

  1961年清東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其作出的評價如下:“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衆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千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清東陵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完工,修建歷時247年,幾乎與清王朝相伴始終。清東陵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共計15座陵寢,埋葬了清朝的5位皇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

  清東陵中各陵園以清孝陵爲中心,按輩份高低依山勢呈扇形排列於昌瑞山南麓。佈局主次分明、尊卑有序,體現中國傳統的居中而尊、一脈相承的喪葬理念。

  各陵按“前朝後寢”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築,均由碑樓、宮牆、隆恩殿、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組成,使各建築之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

  清東陵的正中是清孝陵,這裏長眠着另一位有名的深情帝王,同時也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陵,也是清東陵中規模最大的陵墓。孝陵造型古樸威武,反映出滿清初期在馬背上打天下的雄渾氣魄。

  孝陵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籌建,由於經費不足,不得不拆用明代建築清馥殿的部分舊料。地宮建成後,順治帝及孝康章皇后和孝獻皇后(董鄂妃)先行入葬。由於當時仍盛行火化舊俗,所以順治帝及兩位皇后死後均進行火化,地宮內並無棺槨,只有3個“寶宮”。孝陵地面其它建築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後才基本修建完成。

  景陵位於孝陵東側,是有“康乾盛世”美稱的康熙帝的陵園。康熙初年,財政低迷,三藩叛亂,統治不穩,陵寢的修建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才正式興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基本建成。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聖祖葬入景陵地宮,地宮中同葬孝誠、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並袝葬敬敏皇貴妃。

  景陵開創了皇帝陵內先葬皇后、不閉石門、以待皇帝的制度,並且首開皇帝陵內袝葬皇貴妃的先例。同時,景陵是清朝皇家陵寢中第一個廢除火化、將屍體葬入棺槨的陵寢。

  裕陵位於孝陵西側,是乾隆帝的陵園。裕陵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完工。陵園營建時正值清朝的鼎盛時期,國泰民安,財力雄厚,因此陵園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用料考究。

  裕陵最值得稱道、最富文化內涵的是地宮。地宮各處佈滿佛教題材的石雕圖案,彷彿一座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體現出乾隆時期佛教文化的繁榮興盛。裕陵地宮對於研究清代陵寢、乾隆皇帝的生平以及佛教石刻具有極爲珍貴的價值,而圍繞裕陵的許多未解之謎更吸引着人們不斷地探求。

  定陵和定東陵位於裕陵西側,是清王朝由盛及衰時期的咸豐帝和充滿爭議的慈禧的陵園。

  定陵位於位於清東陵最西端,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動工,同治五年(1866年)完工。定陵的營建期間清王朝面臨內憂外患,這一時期先後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燒燬、文宗出逃並死於避暑山莊。當時清廷財政極度困難,定陵修建工程一度中斷,並且使用了大量寶華峪(道光皇帝廢棄陵)的舊料。因此與其它陵寢相比,定陵工期長,質量也較差。

  定東陵位於定陵東側,是慈安皇后和慈禧皇后的陵寢。定東陵始建於同治五年(1866年),兩陵並排,規制相同,中間只隔一條馬槽溝,同時增建了神道碑亭和下馬碑。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入葬。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爲由對定東陵進行重修,部分宮殿拆除重建,工程浩大。重修後的慈禧陵,特別是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構件改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油飾彩繪全部貼金等在明清兩代皇陵中獨一無二,更顯奢華。慈禧於宣統元年(1909年)葬入地宮。

  1928年,軍閥孫殿英以剿匪和軍事演習爲名,率軍進駐東陵,並戒嚴封鎖。其部下采用粗暴手法破開裕陵地宮和慈禧陵地宮,劈開棺槨,毀壞屍骨,並將隨葬寶物洗劫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東陵盜寶案。

  世界遺產清東陵,作爲清朝的皇家陵園,從建陵到不斷的維護修繕,牽涉了清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這裏埋葬着最後一個封建集權帝國時期滿族顯貴的棺槨,埋葬着無數神祕的故事和傳說。這座跨越了兩個半世紀建設而成的皇家陵園,與清王朝相伴始終,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王朝盛衰的歷史。

  清東陵在與周圍自然環境融合、與山川形勢結合上日趨完美,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峯期的代表作,是封建王朝的歷史縮影,更是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欄目:中國國情

  原創文章,版權歸中國網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編輯:張帆(實習)

  本期校對:牛慧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