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自律”這個詞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到,似乎只要自律了人生就可以進入正向循環,就可以走入發家致富的道路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你也這麼想,你就搞錯了自律的因果關係。因爲一個人之所以能嚴格把控自己的生活,獲得成功並不是因爲他自律,而是因爲他想要過上有把控感的生活才選擇了自律。也就是說,自律不是成功的原因,而是結果。

就好比我自己,實際上是不愛運動的,但我爲什麼會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呢?因爲我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爲了健康,我就要這麼做。所以,如果你看到其他人很自律,你要想的是,他最開始是做對了什麼,才獲得了這樣的品質,而不是先想着怎樣獲得這種品質,然後再去做你想做的事。

這種“自律是結果”的思維方式需要運用到具體的改變中去。好比你要從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的狀態變成規律運動的樣子,你就需要遵照be-do-have的順序來做。也就是先考慮自己要成爲一個怎樣的人,爲了這個目標,我應當做些什麼事,如果我做了這些事後,又會擁有什麼?

爲了自律地養成好習慣,克服壞習慣,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1)注重成功率,而不是幅度

如果一開始太過激進,反而會導致失敗。畢竟,所有的失敗,背後的主因其實都是“預期太高”以及進而帶來的沮喪。人的意志力有限,如果預期太高,計劃非常容易夭折,相反,預期較低反而比較容易成功。

因此,在改變的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的,是每個改變的“成功率”,而不是“幅度”。也就是說,在培養習慣的過程,應該“小碎步快跑”,而不是“大踏步前進”。

2)找到關鍵他人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經常會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在培養自律習慣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不是要忽視他人的眼光,而是找到能幫助我們建立自信、幫助我們嚴格管理自己的“關鍵他人”。這個人能給你一個正向的視角,讓你始終相信現在的不足是可以解決的,例如同樣是胖,那麼會把你的胖解讀爲“瘦下來是潛力股”的人就更適合作爲你的關鍵他人。同時,這個人最好能督促你行動,直到你完成預定目標爲止。

3)用語言暗示給自己加油鼓勁

很多人說到“自律”,就會把它看成是一件很偉大、很堅難、需要拼命發狠才能做到的事,可是一旦你這樣想了,反而會產生畏難情緒。

心理學家認爲,語言的暗示是改變行爲模式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我們可以運用語言暗示,來減少自己的畏難情緒。我們可以把自己要改變的事情看作像刷牙洗臉一般的小事,或者把它看作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說“天吶,我要自律,我要管住嘴、邁開腿”,心裏一邊想着“噢,這太難了”,而要說“好的,我現在要先穿上跑鞋出門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