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任正非的5•21採訪,我們應該真正關注什麼

經濟觀察網 鄒衛國/文 

任正非在5月21日的採訪講話,得到了廣泛共鳴,這是這兩天民衆最爲關注的事件。

任正非的訪談講話,得到了各種讚揚,這是他應得的美譽。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各種情緒化的表達之下,很多真知灼見反倒被淹沒了。

重新審視任正非的意見,有助於我們理清現實,更正確地正確應對複雜局面。

在接受記者採訪中,對於應對當下複雜局面,任正非一直在強調:要把華爲自己的事情做好,但是,如何才能夠“做好華爲自己的事情”?

這就需要正視自己的問題。除了華爲自己的問題之外,還包括外部環境條件。於是自然而然地,對中國國內社會問題的關注就不可避免了。

對於中國國內社會環境,任正非提出了建設性的觀點和批評。如下文我們將引述的,相關意見覆蓋了改革開放、自主創新、教育、稅收等等熱點領域。

當然,任正非強調,“我從來沒有研究過我們國家的具體社會問題,現在也是讓公共關係逼着對外”。任正非說,拿我來當盾牌到處擋槍子,“我就上戰場,我老了,打死了就算了,不在乎了。”

人才是關鍵

如何才能與美國競爭,在貿易戰中取勝?

他強調要靠人才。

任正非說,第一次世界人才大轉移,是蘇聯的三百萬猶太人轉移到以色列,以色列成爲了一個科技高地。

任正非還引述了德國和日本的例子。二戰之後,德國和日本工業基礎都被摧毀了。當時有一個著名的口號“什麼都沒有了,只要人還在,就可以重整雄風”,沒多少年德國就振興了,所有房子都修復得跟過去一樣,日本的經濟也快速恢復。

“得益於他們的人才、得益於他們的教育、得益於他們的基礎,這點是最主要的。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所得稅需要再調整

對於人才的來源,一是國內的人才,一是國外的人才。

任正非說,現在新的機會來了。“第二次人才大轉移又來了,美國排外,大量人才進入不了機密研究。”

對於國外人才引進。面對人才引進的困難,他對高稅率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強烈批評。他抓住了中國企業吸引人才、技術創新最關鍵的痛點。

任正非說,很多科學家在美國喪失了工作信心,爲什麼不擁抱他們進來呢?他們問“怎麼進來?孩子上學難,沒戶口買不了車,還要繳很高的稅收。”應該調整我們的政策,擁抱這個世界。

他說,這些頂級專家是從外國回到中國,不僅沒有優惠,稅收還高很多。“雷鋒精神是不可持續的,雷鋒是把一切都獻給國家、獻給黨。”

任正非認爲,一些措施並不符合科學研究的規律。他說,最近聽說大灣區可以降到15%,實施措施是什麼,是不是要在大灣區有戶口,是否要在大灣區有工作?換一個地方就不行,這個政策有什麼用?科學家本身就是流動的,只在這裏上班八小時,還是科學家嗎?我們要創造一些外國科學家回國的路。

提升教師地位

對於國內的人才,離不開教育。他對教育的定位非常高,充滿期待。

對於教育,任正非說:“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他說,國家發展要靠文化、哲學、教育,這是“發展國家的基礎”。

由此,他對我國教育與科研現狀,提出了強烈批評。

“我親身經歷了他們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視、經濟待遇差的窘境,我們自己跟着他們,也親身體會了這個苦,所以沒有選擇去當老師。”

而“基礎教育是國家的責任,企業要做好企業自身的事情。”“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個事情,我認爲最主要還是要重視教師。”只有教師的政治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了,我認爲纔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較大發展。

經濟泡沫化與學術思想泡沫化

如何才能實實在的堅持企業理想、發展中國自己的高科技企業,他對整體的國內環境提出了批評,尤其是對過度金融化、過度互聯網化(特徵就是:賺短期、賺快錢的短期行爲風潮)帶來的經濟泡沫化現實提出了批評。

任正非說,就我們公司和個別的企業比,我們認爲已經沒有多少差距了;但就我們國家整體和美國比,差距還很大。這與我們這些年經濟上的泡沫化有很大關係,P2P、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們的學術思想也泡沫化了。

他說,一個基礎理論形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大家都不認真去做理論,都去喊口號,幾十年以後我們不會更加強大。所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做學問。

經濟泡沫化是與過去的國家發展方針有關。“國家發展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

“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真知灼見有多少呢?” 任正非說,其實中國五十年代也有很多原創科學家,但是現在都是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學風,這種學風怎麼能奠定我們國家的基礎科研競爭力呢?所以,還是要改造學風。

要開放,不要民粹

在任正非看來,民粹主義是“害國的”,民粹主義是一個非常大的發展障礙。

“千萬不能煽起民粹主義的風”,任正非說,我經常舉一些例子,其實就是想潑華爲公司的冷水,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是害國的。因爲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

作爲全球創新的領先者,任正非並不贊同自主創新。他說,我們的重武器一定要自力更生嗎?沒必要,打贏就行。

他斷言,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

任正非認爲,自主創新作爲一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站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創新纔是正確的。如果能夠真真實實把優秀人才引進來,對我們改革是好的。如果還是強調自主創新,就會浪費非常多寶貴時間。

根本上,任正非的觀點是“開放晚了、改革晚了”。

“我們還是開放晚了、改革晚了,WTO對人家是有承諾的,我們得到好處以後就要去兌現。如果早一些去兌現,做一些貢獻,就能團結更多的朋友。”

(鄒衛國系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院長)

附:任正非521訪談摘錄

唯有提高教育

國家發展要靠文化、哲學、教育,這是發展國家的基礎。

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是國家的基本責任,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擔負起一個民族素質提升的責任來。

基礎教育是國家的責任,企業要做好企業自身的事情。

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個事情,我認爲最主要還是要重視教師。

只有教師的政治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了,我認爲纔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較大發展。

我親身經歷了他們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視、經濟待遇差的窘境,我們自己跟着他們,也親身體會了這個苦,所以沒有選擇去當老師。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口號“什麼都沒有了,只要人還在,就可以重整雄風”,沒多少年德國就振興了,所有房子都修復得跟過去一樣。日本的經濟也快速恢復,得益於他們的人才、得益於他們的教育、得益於他們的基礎,這點是最主要的。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國家發展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但錢砸下去不起作用。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但是芯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但是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真知灼見有多少呢?

個人所得稅

但是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比外國高很多,如果來到中國,要多繳這麼多稅,“雷鋒”精神是不可持續的,雷鋒是把一切都獻給國家、獻給黨。

很多科學家在美國喪失了工作信心,爲什麼不擁抱他們進來呢?他們問“怎麼進來?孩子上學難,沒戶口買不了車,還要繳很高的稅收。”應該調整我們的政策,擁抱這個世界。

最近聽說大灣區可以降到15%,實施措施是什麼?是不是要在大灣區有戶口,是否要在大灣區有工作?換一個地方就不行,這個政策有什麼用?科學家本身就是流動的,只在這裏上班八小時,還是科學家嗎?我們要創造一些外國科學家回國的路。

泡沫化

就我們公司和個別的企業比,我們認爲已經沒有多少差距了;但就我們國家整體和美國比,差距還很大。這與我們這些年的經濟上的泡沫化有很大關係,P2P、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們的學術思想也泡沫化了。一個基礎理論形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大家都不認真去做理論,都去喊口號,幾十年以後我們不會更加強大。所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做學問。

基礎研究

其實中國五十年代也有很多原創科學家,但是現在都是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學風,這種學風怎麼能奠定我們國家的基礎科研競爭力呢?所以,還是要改造學風。

以中國爲中心建立理論基地要突破美國的重圍,眼前這個方式比較難,因爲中國在基礎理論上不夠,這些年好一些了。

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各方面努力去改變,我們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能站起來。

但是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真知灼見有多少呢?這種狀況下,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

自主創新很難成功

自主創新作爲一種精神是值得鼓勵的,站在人類文明的基礎上創新纔是正確的。

如果能夠真真實實把優秀人才引進來,對我們改革是好的。如果還是強調自主創新,就會浪費非常多寶貴時間。

我們的重武器一定要自力更生嗎?沒必要,打贏就行。

爲什麼不跨國創新呢?可以在很多國家中建立創新基地。哪個地方有能力,就到哪個地方去,我們可以在當地去建一個研究所。

我們同意鼓勵自主創新,但是要把定義講清楚。相同的東西,你自己做出來了也不能用,也要給人家原創交錢,這是法律,誰先申請歸誰。

開放晚了、改革晚了

我經常舉一些例子,其實就是想潑華爲公司的冷水,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是害國的。因爲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

我們還是開放晚了、改革晚了,WTO對人家是有承諾的,我們得到好處以後就要去兌現。如果早一些去兌現,做一些貢獻,就能團結更多的朋友。

(本文來自於經濟觀察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