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毛茶是原料,嚐鮮可以,品飲還差點意思。現在許多人都在犯這樣的錯誤,將原料與成品混爲一談,忽略工藝的作用,忽略茶商的價值,普洱茶市場正在開倒車。

茶客上山找茶,茶農進城賣茶,這也算的上是2018年市場上的一道風景線。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幾十年前我的童年,那時候超市很少,買東西都要去集市當中。那時候就有許多穿着雲南少數民族服裝的人挑着一擔擔茶葉來市場當中賣茶,有花茶、綠茶也有那時候被當做粗茶的茶餅、茶磚。後來城市越建越漂亮,賣茶人只存在我的記憶當中,茶城、茶莊的出現,人也從喝茶開始學着品茶。喝茶不僅僅是爲了解渴,更是爲了享受。

都說無商不奸,奸商哪裏都有,不限於茶行業。少數奸商的出現使茶客表現出對整個行業的不信任。茶客上山找茶農之後,茶價一日千里。這幾年普洱茶市場雖然冷清,可茶價上漲的腳步從來沒有停下過,過去的一個月中,所有人更是見到了茶價如脫繮野馬般的起飛。

茶農賺錢賺到合不攏嘴,不少茶農乾脆帶着自己的毛茶,再次來城市當中做起直銷的買賣。茶博會上的茶農是越來越多,茶山直銷成爲一個熱門話題。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普洱茶走向產業化是大勢所趨,茶商有資金,有設備,有廠房,可以將一筐筐的毛茶加工成品質穩定的茶餅,散兵遊勇能走多遠呢?我不認爲光靠茶農能撐起整個普洱茶市場的未來。

茶客進山旅遊,有利於普洱茶文化的傳播,茶農進城,把茶葉當做單純的農產品去銷售,反而對市場整體有害無益。茶農茶商各司其職才能將整個市場變的更好,當前的普洱茶市場最需要的是去山頭化,而不是去茶商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