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了《大唐貴妃》,整體的磅礴感過後,卻又回味不出什麼東西來。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空洞。

現在的新戲似乎都是着眼於一個“大”,題材越來越大,演出陣營越來越大,舞臺架子越來越大,可是除了看個熱鬧圖個新鮮,很難有什麼值得回味的。前年排的一個《武則天》,是東渡日本的吳××搞的,看起來很花了一番功夫,但是情節、概念一大堆,怎麼看怎麼象話劇。現在的什麼《貞觀盛世》、《大唐貴妃》也是如此。與其這樣,那還不如去看電視電影算了。

要知道,京劇可是表演藝術,不是敘事藝術啊!如果要敘述歷史,用電視電影就足夠了,何必要動用一板一眼的京劇唱腔呢?京劇的精義本來就在於“抒情”和“刻畫”,“敘述”恰恰是它的弱點。這也是爲什麼京劇是高雅文化,而電視只能是大衆文化的原因了。大衆文化是表面的、畫面式的,觀衆帶着一雙眼睛看看就行了;而高雅文化則是深刻的、含蓄的,需要觀衆帶着一定的情商才能品味得出來。不懂得這一點,是無法把握京劇藝術的真正魅力所在的,更不用說發揚和創新了。

反觀現在的新編劇。在情節上,生怕交代得不夠細緻;在刻畫上,卻偏偏作不足功夫。這首先就表現在劇本上面,前面也說過,現在的劇本題材是越來越大了,動不動就是“鴻篇鉅製”,對照過去的“一景一戲”,規模上是與時俱進了,相對應的是陳詞濫調一大堆。遠的就不說了,《大唐貴妃》中“李隆基”就有“玉環傾城又傾國,孤王難捨又難離”這樣的“絕妙好辭”,真難想象是梨園祖師說的!

而且,現在改編典章故事,都只是偷工減料地把古詩詞拿來用:“長生殿前七月七,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可是對照它們與前後內容的關係,根本對應不上,純粹是生吞活剝,堆砌詞藻,把現成的古詩拿來玩填字遊戲嘛!

竊以爲,所謂名劇不光是唱腔好,首先文采就得雋永,隨便拈兩個程派的代表作看看??

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

門環偶響疑投信,市語微譁慮變生。

如何?一讀下來就有一種大境界在裏面。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就是爲什麼那麼多新劇沒有人去唱,而經典段子和樣板戲卻讓一代代人情有獨衷的原因。

個人以爲,京劇要拯危繼絕,要抓得住觀衆,關鍵在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尤其是年輕人看京劇,不是去受“歷史教育”的,而是爲了薰陶自己。如果新編京劇把精力放在“規模”、“場景”這些表面功夫上,那是永遠爭不過電影電視這些現代藝術的。京劇要“新”,就得在劇本和表演上下功夫,要用情,用心,想想那些前輩幾十年磨一個戲的精神,我們現在的活兒出得太輕巧了。惟其輕巧,必然缺乏大境界。

(作者:超級燈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