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6”(Q-6)強擊機,是中國航空業提出的一款支援型“戰鬥轟炸機/強擊機”,單座單發佈局,以“米格-23”爲參考對象,是中國研製的第一款可變後掠翼戰機。由中國南昌飛機制造廠(洪都航空)研製,總設計師“陸孝彭”,起步於1976年、終止於80年代末。

陸孝彭

談到這款機型,必然要重點着墨航空前輩“陸孝彭”總設計師,中國第一款強擊機“強-5”、世界最小超音速戰鬥機“殲-12”都出自其手。

陸孝彭和“強-5”

陸孝彭和“殲-12”

在“米格-19”基礎上研製的“強-5”是一款相當成功的機型,除中國自用外,還出口多國,至今仍活躍在各國天空。而“殲-12”受限於當時混亂的開發需求,性能並不實用,最終未入役。

“強-6”作爲“強-5”的後續機型的重任,自然責無旁貸的又壓在“陸孝彭”總師身上。

強五乙型魚雷攻擊機

“強-5”各改型

“強-5” 三視圖

研發歷史背景

1974年,“西沙海戰”爆發,中國創造了小艇打大艦並取得勝利的奇蹟,但卻暴露出得不到空軍支援的無奈現實。當時的中國空軍和海航裝備的”殲5、殲6、殲7、轟-5、轟-6“,不是航程不足,就是航程夠但不能進行空戰,無法完成獲取制空權及火力支援任務。

二戰水準的“西沙海戰”

西沙海戰

西沙海戰

西沙海域到三亞距離

“西沙海戰”後,空軍、海航分別向三機部提出研發新型強擊機的要求。對此,三機部決定採用“一機兩型”的方法滿足雙方的需求,開始研製新機型。

研發過程

三機部於1976年6月下達設計要求,各飛機制造廠提交方案如下:

瀋陽飛機制造廠(沈飛)提出“殲轟-8”設計方案

“殲轟-8”風洞模型

“殲轟-8” 3D效果圖

“殲轟-8” 3D效果圖

西安飛機制造廠(西飛)提出“飛豹/轟-7”設計方案

80年代亮相範堡羅航展的"轟-7"模型

“轟-7”木質樣機,機頭略微下垂

“轟-7"效果圖

南昌飛機制造廠(洪都航空)提出“強-6”設計方案

"強-6"風洞試驗

”強-6“ 三視圖

沈飛的“殲轟-8”由於原型機(“殲-8”)尚未定型,風險過高被否決,而南昌飛機制造廠和西安飛機制造廠則同時展開新機的研製工作。

南昌飛機制造廠(洪都航空),在討論“強-6”設計方案時提出三款設計:

一、機腹進氣大邊條正常式佈局;

二、可變後掠翼方案;

三、在“強-5”的基礎上稍加改動換裝“斯貝”發動機,改名“強-6”,對於這個明顯敷衍的方案,“陸孝彭”總師首先就拒絕並淘汰。由於特殊年代的特殊性,該方案的淘汰也爲後面“強-6”的下馬埋下伏筆。

1978年,中國通過戰機交換的方式,從埃及引進一架“米格-23MS”。

米格-23MS

1979年,南昌飛機制造廠(洪都航空)在“陸孝彭”總計師的堅持下,決定在“米格-23 MS”的基礎上,研製一種可變後掠翼機型,並命名爲“強-6”。

選用“渦扇-6” (WS-6)發動機,該發動機於1980年10月達到性能設計指標,所以三機部決定採用南昌飛機制造廠的“強-6”方案。

"強-6"強擊機模型

”強-6“強擊機模型

”強-6“強擊機效果圖

研製以對“米格-23”的逆向仿製爲主,但在過程中碰到很多難於解決的技術問題。

一、機體結構超重問題,比“米格-23”戰鬥機相比,國產變後掠翼機構要超重12%,全面縮減了載油量、載彈量、作戰半徑;

二、可變後掠翼的控制系統一直未能解決;

三、採用的“渦扇-6”(WS-6)發動機一直無法定型批量生產;

上述無法短期解決的,再加上20世紀80年代末,軍方認爲可變後掠翼佈局不再作爲主流。而與“強-6”同期研製,研製進度更快、性能更好的西飛“殲轟-7”戰鬥轟炸機於1988年首飛,“強-6”研製實際上已經宣告終止。

殲轟7-A 三視圖

”強-6“強擊機 效果圖

這裏補充一段“強-6”下馬的隱性原因,前面已經提到過,“陸孝彭”總師淘汰了加裝“斯貝”發動機小改“強-5”變“強-6”的方案。

1975年12月,我國花重金向英國購買了50臺斯貝發動機整機及專利技術,1979年試製成功4臺樣機,截止1983的國產率可以達到70%以上。

西飛“殲轟-7”基於“斯貝”發動機研製,可以讓堆在倉庫中生鏽的“斯貝”得到利用。而南昌飛機制造廠可變掠後翼“強-6”,在失去“渦扇-6” (WS-6)之後,在時間、技術上無法變更,當然就此消亡。

斯貝發動機

“秦嶺”發動機(仿斯貝)

"渦扇-6"發動機

性能參數

原始性能要求:

最大飛行速度:高空1.5馬赫,低空(低於500米)0.9馬赫;

最大航程:大於2800千米,作戰半徑大於800千米;

最大載彈量:3-5噸;

”強-6“ 3D效果圖

實際設計性能要求:

氣動佈局:懸臂式上單翼、可變後掠翼;

最大載彈量: 4500千克;

作戰半徑:900千米;

”強-6“ 3D效果圖

中國戰鬥機之痛,中國航空史上每一款失敗或下馬機型,最終原因基本都是落後的發動機造成,爲了在有限動力的基礎上發揮出戰機的性能,只能通過氣動佈局的修改來實現。所以很多人說爲什麼美國的飛機都不用鴨翼,不是不好,而是他們一切問題都可以通過大推力發動機實現。

看美國人選隱形機方案,只挑常規佈局。

美國隱身戰鬥機招標選型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