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规矩,要符合宝宝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行为规则不是规定出来的,是学到的。严格的规定和训练即使能让宝宝记住,如果缺少理解和行动,以及孩子需要的自由,也难以内化成指导行为的原则和观念。一点儿一点儿,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规则就会渗透到宝宝的行动中去。

第一,定规矩要符合宝宝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规则是社会化要求的集中体现,针对幼儿的规则,需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举个例子,2岁半的宝宝想自己吃饭,又吃不好,弄得哪里都是饭粒,妈妈收拾起来有些麻烦。这种情况下,妈妈给宝宝立规矩一一必须喂饭。这样的规矩不符合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利于宝宝学习吃饭、掌握吃饭技能,难以形成积极、自主的性格特点。

第二,建立日常规矩,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习得规矩的过程,拥有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如下: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对于3岁前的宝宝来讲,日常的小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类。

应用的物品放回原处:最常见的就是玩具,每次玩儿过后,放回玩具筐。禁止行为粗野、粗俗: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不懂得粗话、脏话不文明,听到有人说粗话,宝宝会学,妈妈要及时纠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个宝宝很容易学会。如果宝宝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忘了归还时,妈妈要带着宝宝及时归还。孩子好奇心强,去别人家可能会乱翻东西,家长首先要立即制止,并告诉他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自己的东西自己管理:如果有顽皮的孩子抢宝宝的玩具,宝宝要及时抢回来。懂得排序: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先拿到者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不能加塞,或者直接抢过来。不可以打扰别人:爸爸或者妈妈工作时,宝宝自己玩儿,不要去打扰。不伤害他人:做错事要道歉;被伤害后,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你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