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家長也知道孩子需要鼓勵,卻故意不這樣做,反而經常打擊孩子,爲什麼呢。經常被讚美,而不是被鼓勵的孩子,會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找不到自我。

湖南衛視的《少年說》,讓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女孩景頤的媽媽,和很多媽媽一樣,有兩個明顯特點:

1、總覺得別人的孩子好

她媽媽覺得人家的孩子就是天使:全班、全校第一。

而自己家的就是“熊孩子”,渾身上下都需要改: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都不好……

但是景頤說: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爲什麼你不看一下?

2、孩子要多打擊,才能進步

景頤媽媽覺得孩子要多打擊、多批評,纔不會“飄”。

景頤明確表示不喜歡這樣的“激將法”,讓她失去了自信。

媽媽繼續陶醉於自己的“演說”,振振有詞,很有道理,要把女兒說服。

最後,媽媽說贏了,孩子卻關閉了繼續溝通的心。女孩很委屈,忍不住捂臉大哭、退到臺下。

這樣愛打擊孩子的媽媽還不少,在《少年說》裏,同樣有位女孩,很努力終於提升了成績,得到了老師表揚,卻得不到家長的一句肯定。

孩子很委屈

同樣是初中的時候,我經常拿全年級第一,號稱“女狀元”,但爸爸總在成績單上籤着“成績一般,繼續努力”,看到這些孩子,特別想給當年的自己一個擁抱。

中國的孩子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在孩子心裏,這比家長們費盡心思,爲他們買名牌衣服、喫到美味的食物寶貴千百倍。01 重新認識鼓勵

目前流行的孩子教養方法——正面管教,其重要創始人魯道夫.德雷克斯,在著作《孩子:挑戰》裏說: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現不良行爲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

孩子需要鼓勵,如同植物需要水

從馬斯洛需求的五個層次看,鼓勵屬於第三、四層的歸屬和尊重需求(食物屬於第一層生理需求)。得到鼓勵的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愛和溫暖,建立起信心、自我尊重、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經常被鼓勵的孩子,就像享受着陽光照耀、吸着充足水分,快樂成長的小樹,每片葉子都自然散發着亮光,活力滿滿地茁壯成長。

而調皮搗蛋的孩子,通常是缺乏鼓勵的孩子,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通過不當的行爲來提醒、反抗大人。

有些家長也知道孩子需要鼓勵,卻故意不這樣做,反而經常打擊孩子,爲什麼呢?

這些家長認爲,打擊、懲罰孩子,可以促使孩子注意調整自己的行爲,從而變得更好。

短期來看,孩子迫於壓力,表面上是變好了,“閤家長的心意了”,但卻長期看,孩子的自信、樂觀、歸屬感被磨滅了,性格和行爲陸續出現問題,不能健康成長。

正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著作《兒童的人格教育》裏說:父母說“不打不成器”?不對。刻板、專橫的教育徒勞無益,它只能讓孩子疏遠教育者。

當初父母剪了孩子的翅膀,現在卻要他快樂飛翔02 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既不驕縱、也不打擊,如何“有技術”地鼓勵孩子呢?

1、着眼於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盯着缺點

最近,朋友圈有張很熱門的圖(如下),很明顯看到B是白色的,A是灰色的。

現在,用手指遮住中間的白線,奇蹟發生了:B也變成了灰色。

原來,中間的一線白色亮光,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你越能發現孩子閃光點,孩子就越陽光優秀

父母對孩子的看法,會構成孩子的自我價值觀。

當盯着孩子的缺點看,他真的變得渾身都是問題,前後左右看,都覺得他不順眼。

但是,再優秀的孩子,也有缺點;再差的孩子,也有優點。

嘗試換一個角度,只要孩子在大方向、重要問題上,不走偏,家長多看孩子優點,給予鼓勵和引導。孩子就會樂觀自信,越來越優秀。

2、爲改善而努力,不必期待完美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期待孩子成爲完美人的父母,彼此都會經常感到沮喪,因爲父母本人也無法做到完美。

(1)民主溝通:在愉悅輕鬆的氛圍下,父母和孩子坐下來,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孩子的某些行爲自己覺得不太合適,怎樣做可能會更好,父母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期待。

(2)設立日常行動表:和孩子一起,把起牀、做作業、洗澡等孩子日常事項寫進表格,把表格張貼在孩子房間,並表示孩子現在長大了,可以自己負責這些事項,父母不再每天追着了。

孩子越能自我照顧,就越覺得自己能幹,越感到被鼓勵。

(3)給孩子練習時間:用一項新的習慣代替舊習慣,需要有一段過渡時間。家長從主導變成引導,幫助孩子熟悉新的習慣。對於孩子的一絲改進,都要給予肯定。

(4)設立溫馨的親子時間:“寶貝,以後晚上九點半,媽媽什麼也不做,來和你約會”,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表白”,會感到家長對自己的重視,放下戒備心,願意敞開心扉和父母溝通。

3、留意時機

留意以下兩個方面,鼓勵纔能有效。

(1)時機:當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生病時,或者一方剛下班回來的疲憊、飢餓狀態,這時很容易被情緒影響理智,難以做到有效鼓勵。

(2)周圍是否有旁人:在衆人面前,家長一般都會比較在乎面子,面對撒野的孩子,心裏想“我的臉都被你丟盡了”,如何做到心平氣和鼓勵孩子呢?這時,需要找一個獨立的空間,和孩子談談。

4、讓孩子參與彌補、重新承擔責任

例如孩子不專心喫飯,還把飯打翻了,父母的表情要平靜,當做沒發生一樣,然後指引孩子自己把米飯打掃乾淨。

5、謹慎使用讚美

最近比較流行一個詞:討好型人格。這類人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希望討好每個人,但是“好人”難做。

看下面這張圖,夫妻倆本可以舒舒服服騎驢的,最後因爲衆人的評價,驢子反而變成了累贅。

經常被讚美,而不是被鼓勵的孩子,會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找不到自我。別人說她好,可以高興一整天;別人無意說句難聽的話,她也要憂傷幾天。

鼓勵會帶給孩子自尊、自信,而讚美讓孩子成爲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依賴於他人。

一起來區分一下鼓勵和讚美:

第一組:

你真是好孩子。(讚美,針對做事的人)

做的真好。(鼓勵,針對行爲)

第二組:

我喜歡你寫的字。(讚美,高高在上、操縱的態度)

我們來看看這個字應該怎樣寫?(鼓勵,尊重、欣賞的態度)

溪溪寄語:

孩子需要鼓勵,如同植物需要水。沒有得到父母鼓勵的孩子,生命會枯乾,沒有活力、缺乏自信。無論你的孩子,是全班正數還是倒數第一名,都請多給他鼓勵。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與你關係越來越好。

你覺得鼓勵孩子重要嗎,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