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武漢的黃女士被女兒驚到了。

 

一天她提前下班回家,發現年僅9歲的女兒對着手機擠眉弄眼,不停地扭來扭去。


她仔細一問,原來女兒正在模仿一個視頻。


女兒塗着濃濃的口紅,翹着蘭花指,跟着手機裏滄桑的男聲,不時地做出舉杯飲酒或嬌弱行禮的動作。

 

 

看到女兒這個樣子,黃女士驚呆了。


女兒才九歲,雖然平時也愛美,但沒這麼誇張。那張稚嫩的小臉,搭配着扭捏的動作,看起來是那麼不協調。

 

黃女士拿過女兒的手機,這才發現女兒已經發布了幾十個視頻,風格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穿着睡衣錄製的,最近的幾個視頻越來越注重形象,開始濃妝豔抹了。

 

無獨有偶,武昌的劉女士也發現,10歲的女兒通過某平臺短視頻的導流,迷上了網聊,已經加了30多個微信羣和QQ廣告羣。


這些羣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有,紅包羣、兼職羣、打字羣、唱歌羣等等,裏面很多人都和女兒年齡相仿。

 

 

劉女士翻看聊天記錄發現,一些羣要求加入時交羣費,進羣后還要按規則發紅包。一些任務羣在做任務前,還要先交保證金。好在女兒微信裏沒那麼多零錢,被迫放棄了。

 

劉女士一氣之下,把女兒的微信羣全刪除了,可沒過多久,那些羣又回來了。

 

隨着各類視頻軟件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迷戀這些短短數秒的視頻。


他們像着了魔一樣,天天抱着手機不肯放下,視頻中形形色色的人,成了他們模仿的對象。


 

可10歲左右的孩子,正是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時候。


如果在他人生的最初,接觸到的更多是這個世界不好的一面,那他以後的路,或許會走得更難。

 


好奇心研究所曾做過一次名爲「你覺得新時代蠱惑人心的毒品是什麼」的調查,一共收到了 10383 次讀者反饋,獲得前三甲的分別是:


手機、WiFi和淘寶。

 

 

答案在意料之中。

 

這些連成年人都難以拒絕,更何況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

 

曾經問過一個孩子,爲什麼這麼喜歡看這種視頻?他說,因爲好玩啊,不然「多無聊」。

 

是啊,好玩,可就在這種好玩的感覺中,美好的光陰隨之溜走,人的精神也被慢慢腐蝕。

 


知乎上一個網友說,他的父親原本勤懇顧家,可在迷上了某平臺的短視頻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凌晨三點還在玩,以至於脾氣越來越暴躁,夫妻關係也越來越差,網友擔心父親會中毒越來越深。

 

腦科學家認爲,人的神經有一個很重要的機制,便是「習慣化」。


當同樣的刺激越來越多,神經便不會再作出相關的反應。這種習慣化會讓孩子對暴力、恐怖、色情等場面習以爲常,見怪不怪。

 

更可怕的是對孩子三觀的誤導和傷害。


當未婚生子成了榮耀,早戀早孕成了時尚,炫富、虐待等各種無底線的的視頻充斥着孩子的眼球,孩子們的未來,又該如何保證呢?


 


那麼身爲父母,我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在玩什麼呢?

 

睡眠障礙專家米瑞茨·皮瑞茨說,現在的青少年們因着使用手機和電腦,在自己的房間裏熬夜熬到很晚,而他們的父母對此毫無所知。

 

現在的孩子,已經進入了拇指時代,想讓孩子完全遠離電子產品,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作爲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對孩子合理引導,讓他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

 

建立專屬的「蜜糖時間」

 

孩子喜歡這些短視頻,因爲不但可以關注別人,更可以被人關注。

 

那些沉迷虛擬世界的孩子,大多是因爲:現實世界中,受到的關注太少

 

心理學家李雪說,真正的陪伴,是身心臨在。

 

如果實在沒有大段的時間陪伴孩子,那麼,每天十幾分鐘的對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幾乎每天晚上睡覺前,兒子都要和我聊天,他爲這個聊天起了個名字,叫娘倆的「蜜糖時間」。


 

我們聊歷史和地理,也聊宇宙和世界,還聊人生和三觀,那些無法強硬灌輸的道理就這樣輕輕鬆鬆傳到了兒子心裏,而且,我也發現,孩子內心的想法,遠比大人想象的要精彩。

 

現在的他,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問題要問,偶爾一次不想跟他聊天便氣得淚眼汪汪。

 

當孩子不願靠近我們的時候,作爲父母,要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未曾靠近孩子。

 

需要注意的是,聊天不要太刻意,不要試圖糾正孩子,哪怕孩子的夢想真的是想當網紅,那也無可厚非。


父母要做的,是用領域內的正面人物引導他,告訴他任何一個夢想的實現,都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和堅持,需要知識的積澱做積累。

 

培養正確的興趣愛好

 

前幾天,史上最強飛花令小才女賀莉然火了。



 

在綜藝節目《國學小名士》中,她以一敵百,5分鐘的時間,從口中「飛出」127句詩詞,讓人讚歎不已。

 

最讓我佩服的,是她的狀態,巧笑嫣然,沒有絲毫緊張。


節目一出,小姑娘立馬圈粉無數。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玩手機打遊戲的時候,這個單眼皮小眼睛的姑娘,卻徜徉於書海中不能自拔。

 

她說,自己特別喜歡讀書,尤其是歷史類的書,光《如果這是宋史》就看了6遍。看過的書堆滿了家裏的各個角落,她的班主任說,學校圖書角的書也都被她看完了。


 

良好的興趣愛好,滿足的是孩子的精神需要,當一個人能夠見識到更好的東西,便不會沉溺於庸俗的東西不可自拔。

 

自律,讓孩子受益終生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心理學家將孩子的3-6歲稱爲「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說孩子85%的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

 

這個時候,孩子形成一個行爲的最主要方式便是模仿,所以,父母想讓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自己先要成爲那樣的人。


 

自律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朋友的女兒萌萌剛剛8歲,已經很會自我管理了。整個暑假期間,萌萌的規劃都有條不紊,完全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抱着手機一玩就是一整天。

 

每天早上起來,萌萌都要在自己的計劃本上寫下當天要完成的任務,每完成一項就在任務後面打上勾,所有的任務都完成後,其他時間自由支配,可以看動畫片,也可以玩會兒手機。

 

朋友無需擔心,因爲她相信孩子心中有數。


 

因爲她自己,就是個自律的人,每天健身、讀書、寫作,生活無比充實,孩子看到媽媽每天都有自己的計劃,慢慢也就學會了。

 

臺灣教育家洪蘭說,


糾正一個行爲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可被接受的行爲去取代原有的壞行爲。改變一個行爲比建立一個行爲辛苦十倍,但亡羊補牢,永遠不會太晚。

 

爲人父母,對子女的未來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無法改變大環境,能做到的,只有充實孩子的內心,讓他有能力走更遠的路,欣賞更美的風景。


有人說,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親愛的孩子,我希望無論你的一天,還是一生,都不要囿於一部小小的手機,而是登高望遠,徜徉於無限寬廣的世界。



作者:跳跳媽,愛讀書、愛寫字的職場寶媽,兒童教育學、心理學愛好者。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