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寧南山

· 1 ·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2017年的GDP總量爲827122億元,人均GDP爲62506元;中國2016年的GDP總量爲744127億元,人均GDP爲53922元。按照2017年人民幣兌換美元大約6.75的平均匯率,與2016年相比,中國在2017年實現了1.24萬億美元的GDP增量。

這個1.24萬億美元的增量,在2016年可以排在世界各國GDP排名的第14位。第13位的澳大利亞是1.259萬億美元,第12位的俄羅斯是1.29萬億美元。

我們一年增長了一個俄羅斯或者澳大利亞。

這些數字放在我們眼前,可能無關緊要,但是在西方國家領導人、決策層和智庫在桌上,這些數據能夠改變他們的決策和國家戰略走向。

比方說,英國人近年明顯和中國開始走近,國家電網、中核集團等開始在英國獲得項目機會。

2017年6月,中國國家電網作爲技術提供方中標英國捨得蘭項目,這是發達國家首次採用中國的電網輸送技術,設備提供方爲中國的南瑞集團。設得蘭羣島有566平方英里,人口兩萬多人,這個項目並非在核心區域,但是具有指標意義,因爲之前中國的電網技術都只能輸往第三世界國家,發達國家處於政治和多種因素一直未採用中國電網技術。

並且今年上半年,英國首相訪華不僅用三天時間訪問了不同的城市,還要在2018年~2020年再派200名數學老師到中國學習。

· 2 ·

我登陸IMF官網,選擇美元計價當前匯率GDP,導出了中美兩國經濟總量對比的excel表格,網址如下: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2017/02/weodata/weorept.aspx?pr.x=33&pr.y=6&sy=1990&ey=2016&scsm=1&ssd=1&sort=country&ds=.&br=1&c=924%2C111&s=NGDPD&grp=0&a=

按照IMF的數據:

1996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第一次突破10%,爲10.71%;

2004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爲16.02%,第一次突破15%;

2006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爲20.02%,第一次突破20%;

2008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猛增爲31.28%,第一次突破30%;

注:

2008年我國經濟佔美國比例比2007年一下子提高了6個多點,部分原因是因爲這一年進行了第三次經濟普查,調高了經濟數據。

2009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爲35.52%,第一次突破35%;

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達到40.54%,第一次突破40%;

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達到48.47%;

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達到53.05%,有史以來第一次達到了美國的一半以上;

2013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繼續上升 ,達到57.72%;

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的60.45%,第一次突破60%;

2015年,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61.95%,穩步上升;

2016年,由於人民幣較大幅度貶值的影響,我國經濟總量佔美國比例反而下降到了60.31%,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

我們可以看出,從2004年~2014年,我國GDP出現了飛躍式的增長,佔美國比例從16.02%到了60.45%,上升了44.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4.44個百分點。

而2015年和2016年,由於經濟增速放緩和人民幣總體貶值,因此美元GDP佔美國總量的比例出現了停滯,2014年是60.45%,到了2016年還是60.31%。

到了2017年,中美對比怎麼樣呢?

1月26日,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公佈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按2017年現價,美國GDP爲193868億美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2.3%;如果按照名義增長率計算,相比2016年的18.6245萬億美元增長率爲4.1%。

而中國2017年按照6.75的平均匯率計算,12.254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是美國的63.2%,和2016年相比一舉提高了2.9個百分點。

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

· 3 ·

2018年,中國將完成第四次經濟普查,以及繼續推進新國民經濟覈算體系,因此中國經濟總量預計還會繼續向上調整。

首先是2017年7月國家統計局發佈中國國民經濟覈算體系(2016),但是當時國家統計局表示該覈算體系的實施是逐步的,有路線圖的。

在這個新的核算體系發佈之前,我國在2016年的GDP統計裏面就已經把研發支出算到GDP裏面了,因此我國是逐步實施新的核算體系,而非在2017年一步到位。

因此我們合理估計,目前統計局公佈的2017年經濟總量是沒有完全按照新的核算體系來進行覈算,而是隻應用了其中的部分,因此,隨着該體系的逐步完全實施,預計經濟總量會繼續上調。

其次是2018年中國將完成第四次經濟普查,預計會發現不少隱形經濟量。

第一次經濟普查後,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修訂爲159878億元,比最初快報覈算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其中2.13萬億元是第三產業;

第二次經濟普查後,2008年全國GDP總量修訂爲314045億元,比原先的增加了4.45%,增加了1.3萬億多點;

第三次經濟普查後,2014年12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依據最新經濟普查成果修訂的201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爲588019億元,比初步覈算數增加19174億元,增幅爲3.4%。

因此2018年完成第四次經濟普查,經濟總量增加兩三萬億人民幣甚至更多也不會奇怪。

· 4 ·

那麼,我們還需要多長時間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

當然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們在2014年已經超過美國了。不管是世界銀行,還是IMF的數據都是如此。

2017年我國12.254萬億美元,是美國19.3868萬億美元的63.2%。

從2012年~2017年,中國人民幣名義經濟增速平均爲9.15%(這裏沒有計算2010年和2011年是因爲中國這兩年的名義增速太高了);2012年~2017年,美國GDP名義增速平均值爲3.77%。

2017年人民幣和美元平均匯率是6.75,我們假設未來十年這個匯率不變,然後中美分別按照9.15%和3.77%的名義增速繼續增長,那麼中國將在2027年超過美國。當然了,這兩個增速都是浮動的,比方說,2017年中美經濟都表現不錯,名義增速一個是11.2%,一個是4.1%,所以取過去7年的平均值我認爲是合理的。

當然,2027年超過美國是最保守的,因爲2018年我們還要搞第四次經濟普查,還要繼續推進新的國民經濟覈算體系落地,我們預計會給我們帶來3%的增幅。

這樣的話,我們超過美國的時間會提前一年,2026年超過美國。

在這個計算裏面,未來中美都保持快速增長是可以期待的大概率事件,並且這個世界上的新產業獨角獸公司,中美佔據壟斷地位,意味着這兩個國家在繼續瓜分人類新增的財富。

也就是說,不管怎麼算,都是大概2025年左右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可能快一點,可能慢一點。樂觀點可以到2023年,悲觀點可以到2027年。

· 5 ·

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怎麼樣?

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標準就是兩個,一個是究竟老百姓有沒有得到好處,另外一個就是有沒有可持續性。

中國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製造業是核心動力,2017年製造業產值佔到了經濟總量的29.34%。製造業佔的比例高,總體肯定是正面的,說明這個國家的經濟是依賴於實體經濟進行發展。

2017年1月11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引用了日本瑞穗信託銀行的研究結果,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會超過美國。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262萬億元,增長了10.2%,按照6.75的匯率折算成美元的話是5.426萬億美元。按照華盛頓郵報的報道,2018年中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都將是5.8萬億美元左右。

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代表的是實物消費加上餐飲業,這是老百姓錢包裏掏出來的真金白銀,直接反應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反應了老百姓是否能從經濟發展中獲取好處。

實際上,在消費增速高達10.2%的情況下,中國城鄉居民存款反而還比2016年底增加了4.6萬億元,可見並不是動用儲蓄來進行透支消費。

我們都知道,一件物品製造出來之後,就需要銷售出去,要麼銷售給外國人也就是出口,要麼銷售給本國人。美國的出口金額已經被中國超過,國內消費是美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這個數據一旦讓中國超過了,長期發展潛力上離中國就有差距了。

中國人實物消費金額高,這跟我們製造業的大發展也有關係,新產品的不斷推出和大量生產,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也能增加消費者購買實物的可及性。

當然了,我們也要注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不包含購房支出和服務消費的。服務消費領域我們還是落後美國,什麼是服務消費?其實就是勞務消費,不涉及實物的交換,服務消費的發展可以極大地增加就業,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

隨着製造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總體的勞動者數量是在不斷減少的,那麼這些勞動者到哪裏就業呢?就是進入第三產業就業。

當然,我們的製造業本身也要不斷升級,高耗能高污染的製造業,對環境有污染作用,尤其是在我國製造業產量極大的情況下,對環境承載能力帶來很大的壓力。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空氣總體不太好,很多河流也都無法直接游泳,這是發展製造業的代價,也是很難避免的結果,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產業升級。

2017年中國開始的環保風暴,說明中國也在逐漸開始重視環境問題,從側面說明官方對我國製造業的升級態勢已經有了一個判斷,那就是環保風暴不會危及工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

我們現在擁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就是我們在30年裏走過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走過的路。這後面有一個什麼意思呢?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發展總體是緩慢的,而工業對環境的污染是日積月累的,等到意識到要治理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永久性污染和損害。

我們經常看到美國河流裏面各種魚類肥碩,都喜歡開玩笑說,要是中國人去早就喫完了。其實不然,美國大量河流和湖泊,尤其是美國東北部的傳統重工業區域,到今天仍然是重金屬超標嚴重,魚類體內富含各種有毒物質,很多是無法捕撈食用的。儘管今天水質已經清澈,但是這種污染無法根除。

美國的此類污染,就是工業化初期日積月累的結果,後面意識到問題,要想徹底消除污染也很難了。我國由於在短短三十年來迅速走向工業化,儘管也有各種污染,但是隻要控制得當,是可以避免出現此類情況的。隨着工業不斷向中高端邁進,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不斷清除小企業、小作坊,走向大集團化,集中化高效率處理。

我們是具備建設美麗中國的可能性的。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建設成爲一個空氣清新,湖水清澈,無不可清除污染的現代化國家。

· 6 ·

總之,在總體實力上超越美國,這一天離我們似乎很遠,實際上離我們在越來越近了。而且每一天當你醒來的時候,這一天就離你更近了一步。

我們要肯定自己的進步,超過美國的那一天,對全世界包括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今天你在大街上,在小區裏面看到的幾歲的小孩,等他們上小學剛剛懂事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所以他們長大成人之後的心理狀態,是會和我們不一樣的。

我們經濟的發展成果,不管是製造業所佔的比例,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字,都充分說明我們的經濟發展總體還是以實爲主,以虛爲輔。

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總量逐步逼近美國,我們也要開始逐步轉變思維,進入看人均的階段,即使到2025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了,人均仍然只有美國的20%多點,因此我們還要繼續向前,再用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時間,在人均上往前趕。

美國是一個實力強勁的偉大國家,而只有偉大的對手才能促使我們變得更強,他們做過的事也能給我們信心,美國的經驗說明,只要不斷在科技上做引領者,在產業上不斷邁向中高端,勞動力不斷轉移到更高效率的產業,就可以讓人不斷地產生更大的價值。

另外一個是中國的規模優勢帶來的馬太效應,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中,中美兩國在世界上呈現強者越強的態勢,一個正常的自由競爭的世界,必然是20%的人佔據80%的財富,這20%的人均比其餘80%的人均要高的多。只要堅持進行積累,規模優勢越來越大,我們是有機會做這20%的人的。只是現在,這20%的人都是發達國家而已。

這20%的頭等艙位置,如果我們要去坐,原來的乘客肯定是不高興的,甚至可能會聯合起來把我們擋在外面。但只要玩過搶座位遊戲的人肯定明白,塊頭大力量足的參與者,基本都會獲得最後的勝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