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朗詩發佈公告稱,將處於虧損階段的長租公寓等多項非地產業務剝離至控股集團。此次剝離後,上市公司所得款項淨額估計約人民幣9.81億元,錄得除稅前總收益約人民幣6180萬元。相較近年在長租公寓上付出的成本,朗詩這次可謂“虧本甩賣”。

兩年虧損2.34億“養殼”朗詩果斷“脫殼”長租公寓

公寓樓房 付顥琬/攝

從2014年起,朗詩即開始向長租公寓、養老服務、綠色金融、綠色建築設計、物業服務、裝飾等多個業務領域延伸觸角。來自克而瑞的統計數據顯示,朗詩2018年公司收入構成中84.7%來自房地產開發與銷售業務板塊,管理服務、辦公物業投資以及長租公寓總收入僅佔15.3%,尤其是長租公寓業務,在朗詩2018年業務收入構成中僅佔1.7%。2017、2018年朗詩長租公寓收入分別爲0.08億元、1.25億元,兩年來總虧損則達到2.34億元,2018年隨着規模的擴張,虧損從0.44億元進一步擴大至1.9億元。從目前的情況看,朗詩的利潤規模增長,依然依託房地產開發與銷售的支撐,長租公寓的出現,似乎還有侵蝕公司效益的跡象。

如今朗詩寓的現狀倒逼朗詩“虧本”也要站在剝離長租公寓業務的前列,無疑揭開了房企“涉租”的一個無法再掩耳盜鈴的難題——入不敷出。某品牌房企的長租公寓負責人表示,長租公寓行業的基本利潤率非常低,普遍在2%左右,一線城市平均也只能做到1.7%左右,做得比較好的也就是3%~4%。而長租公寓的前期投入太大,物業的淨收益覆蓋不了融資成本,絕大多數資金成本不會低於5%,虧損已經是一個行業現象。“做得越大,虧得越多,一棟樓可能虧1000萬元,對於利潤率影響很大。”

對此,恆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表示,長租公寓作爲住房租賃市場的一種重要產品、一種服務方式、一種商業模式,具有積極意義。首先,它是貫徹落實“房住不炒”定位的重要舉措;其次,是加快房地產市場供給側改革、建立租售並舉住房制度的重要內容;再次,它是實現“住有所居”民生工程的重要部分。他認爲,金融能夠幫助整個住房租賃市場尤其是長租公寓更好更健康地發展。在“租售並舉”的住房制度下,金融機構加入長租公寓市場,會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端來促進長租公寓的發展。

在供給端,通過搭建平臺、提供融資,增強長租公寓供給能力。針對有些地方存量房和空置房,金融機構已經介入並提供一些支持,或者把它從房地產企業收購過來,進行統一管理,再統一租出去。在需求端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更好地滿足租客的租房需求,促進需求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在需求端,一些銀行面向個人客戶推出了一些住房租賃信貸服務,簡單來說就是租房貸款。以前是購房按揭貸款,現在租房也可以按揭了,比如說建行的“按居貸”。工商銀行也曾推出了類似的產品。此外,各地方政府也通過調整公積金政策,如提高公積金提取額度、支持公積金支付房租等,鼓勵住房租賃消費。這些措施,對長租公寓的發展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綜合自新華網、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