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夏季也會堅持運動,所謂”夏練三伏“。然而炎熱天氣卻是非常危險的存在,很容易對你造成熱傷害。這時候科學運動尤其重要。

所謂”夏練三伏“,就是大家相信在酷熱天氣下鍛鍊,能提高人的耐熱能力,使得肌體能更好地適應炎熱的自然氣候。不管運動目標是減肥或者運動的更高更快更強,很多人都篤信在夏天運動效果會更好。

但炎熱天氣也往往存在很多危險,我們所說的熱傷害,最常見的比如中暑,如果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失去生命。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和預防呢?

32°警戒線原則

很多人在遭受熱傷害前都沒有明顯感知,所以很多預防都需要在運動前做好。運動之前查看氣溫是非常關鍵的,當發現氣溫高於32℃,溼度超過60%,就要及時調整運動計劃了——在32℃之上,生理會極容易因爲高熱和潮溼而中暑。

一些室外運動,地表溫度往往會比天氣預報的溫度高不少。因此建議夏季,比如室外跑步,儘量選擇夜跑,能夠避免陽光炙烤,相對地面溫度也會低一些。

使用熱指數來衡量是否適合運動

熱指數(Heat Index)是一種綜合空氣溫度和相對溼度來確定體感溫度的指數──即真正感受到的熱度。人體通過排出汗液來達到降溫的目的,在這個過程裏汗液中的水分得以蒸發並且從人體帶走熱量。但是當相對溼度較高時,水分的蒸發率就會降低。這意味着從身體中帶走熱量的過程變得緩慢,相對處於乾燥空氣中的情況,人體內就保留了更多的熱量。

熱指數有非常複雜的計算公式,這裏我們可以採用相對簡單的估算:

酷熱指數=攝氏溫度+(相對溼度x0.1)。

另外如果是動輒一兩個小時甚至更久的耐力訓練,也要考慮到訓練後是否會有升溫的情況。

謹防身體熱量散失機制的失衡

身體熱量散失一般靠這幾個機制:對流,傳導,輻射,蒸發。

如果在運動中覺得悶熱,溼氣重到身體無法有效把流出的汗液經由環境蒸散掉,就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有條件的話,可以準備一個噴霧器,在運動中/運動後朝自己噴灑冷水,搭配扇風,將霧氣蒸發,以達將熱量帶走的效果。現在不少馬拉松比賽途中都有噴淋裝置,也是類似的功能。

*小G提示:面對一些噴淋裝置,不妨學着慢速通過同時張開雙臂,儘可能讓身體更多部位接觸水霧,起到更好的散熱效果

高溫天裏,人體會分配大量血液到皮膚,來讓皮膚血液循環增加協助排汗,此時器官的血液要更少。夏天補水進食的效率也普遍會更低一些,光靠單次補水很難滿足身體的水分需求。因而運動過程中少量多次的補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既然身體補水的效率在降低,我們就要通過更高頻率的進水來保證身體正常運轉。在你感覺到缺水的時候,往往身體已經是處於極度“乾燥”的時候了。

另外切記不要單次大量飲水,這會造成血液中的鈉離子被快速稀釋,腎臟來不及做調整,可造成低血鈉症,即俗稱的「水中毒」。補水量方面,一小時內需補充250-1000毫升左右。

運動中暑,怎麼辦?

如果感覺身體不適有中暑現象,就要趕緊避開陽光,移至陰涼處,用冷水噴溼身體,加速身體的散熱。然後尋找冷的東西,比如去便利店買冰鎮飲料,在大動脈附近冷敷,具體部位比如頸部、腋窩、鼠蹊部(大腿內側)等。

陰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這是運動中暑發生後的正確5步驟。

面對中暑的人,千萬不要直接用冰水噴淋,這樣容易刺激身體,造成皮膚血管收縮,反而影響散熱。也不要用酒精擦拭病人身體。另外中暑時的發燒,是因爲外在熱環境造成,並非體內病因,所以也不要使用退燒藥。

很多人確實可以通過炎熱天氣裏運動來實現自身運動能力的提高,但這種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容易錯誤的演變成爲了實現目的,而在高溫中忍受煎熬,意志力尚還在堅持,身體卻不斷髮出警告,熱傷害便隨之而來了。這多少違背了運動的初衷。

如果想“高溫歷練”,確保自己有足夠長的訓練週期,用兩週時間逐步增加在太陽下運動的時間以及慢慢提升運動量,兩週後才能按照正常訓練計劃實施。如果中途停止訓練超過三週,則需要重新做“熱適應”,來讓身體找回在高溫中運動的感覺。

現在,你還可以加入佳速度,裏面的科學訓練計劃和專業課程,讓你能夠跟隨專業教練一起練習,更有線上、線下訓練營,更多訓練知識和團練資訊輕鬆獲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