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澤林:創新力已在中國爆炸 西方應告別偏見

參考消息網1月11日報道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9日發表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弗蘭克·澤林的文章《“中國製造”的進步》稱,中國歷史上經濟實力雄厚,具有創新精神。在經歷過150年的低潮之後,如今創新力又在中國爆炸。西方應當改變對“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本網現將全文摘編如下:

25年前我來到北京時,改革者鄧小平的開放政策已全面實施。儘管如此,如果我在當時,1994年8月,寫下中國2018年的樣子,人們肯定會以爲我是個瘋子。中國——特別是近10年來——令人驚歎的追趕西方速度是我做夢都想不到的。長期以來,西方和中國之間存在一種力量平衡。西方擁有技術,中國人擁有大市場並且是世界工廠。他們對我們產品的仿造可能對我們並不會有威脅。

然而,中國人現在自己轉向了創新。他們通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帶來了貨幣和銀行系統的革命。華爲手機與蘋果手機一樣先進,並且在全球銷量方面領先。上週,中國的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這是此前尚無任何國家做到的。在中國,電動公交車早已進入日常生活,而德國尚處於樣車測試階段。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人同樣與世界其他地區平起平坐。

我們驚訝地自問:怎麼會這樣?我們只是輕信了自己的偏見。我們曾經確實相信,中國人只會仿造。這種看法——回想起來必須承認——有點天真。在14億人中都沒有一羣遲早會引起關注的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這不太可能。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條件還不太有利時,他們就開始推動創新了。

比起中國人,我們更對此感到驚訝。因爲中國人看待自己國家的角度不同:我們西方人認爲中國落後是正常的,而中國人自己則視之爲暫時的虛弱階段。

中國歷史上經濟實力雄厚,具有創新精神。如今,經過150年失敗、不幸和失誤後,它正在重歸自己慣常的水平。1820年,中國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國人眼中,接下來發生鴉片戰爭、殖民統治和日本侵略的“屈辱世紀”是不幸遭遇,幸運的是它們已被最終跨越。

對於當初落後的原因,人們如今已不再遮遮掩掩。西方能迫使中國屈服的原因在於自視爲世界中心的清政府的傲慢,他們認爲可以對已在歐洲拉開大幕的技術進步不理不睬,相信自己可置身於所有競爭之外。因此,清政府錯過了工業革命。康有爲和梁啓超這樣的改革派在死亡威脅下不得不離開祖國。直到40年前的1978年12月,才重新面向世界開放。

在密切關注國際技術競爭方面,中國政治家們無可指摘。爲了追趕,甚至在某些領域變得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具創新性,他們做了很多事情。因爲他們從痛苦的經驗中吸取了教訓。

此外,人們早已忘記德國也曾仿造過英國機車,“德國製造”也曾是英國人用來貶低德國廉價仿造品的稱謂。德國在工業技術上白手起家。而中國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裏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國家之一,擁有造紙術、火藥和指南針等發明。

因此,我們應儘快告別對中國人只會生產廉價仿冒品的刻板印象。順便提一句,上世紀80年代,西方也對日本抱有類似的刻板印象。

中國的進步越來越基於其創造性人才。而且看上去,他們的想法很快會對人類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創新力正在中國爆炸。但顯然,這裏的自由足以推動創新。因爲你可以指揮仿造,但無法指揮創造和創新力。如今很清楚的是:中國人對西方技術的依賴每天都在降低。而西方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卻沒有減少。大衆汽車總裁最近說到了點子上:“大衆汽車的未來取決於中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