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配乐与电影,我脑海中就不断浮现出《圣殇》中那长长的红线与清凉飘忽的女声,还有岩井俊二《有关莉莉周的一切》中青葱稻田和德彪西的《月光》,《浅坟》中当大卫躺在地板上露出狞笑,而朱莉绝望崩溃的喊叫声中,Andy Williams的《Happy Heart》欢快却不似欢乐的歌声随波而来,剧中一切的都变成了某种被魔幻的画面。而这样的魔幻无疑来至电影配乐的推波助澜。

单说配乐,已经很难,因为音乐与电影已经是双生,难分难离。比起默片时代,没有音乐的电影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因此离开电影说配乐,也是不合宜的。

我偏爱的电影配乐,多是和影片当时场景切合度极高的音乐,听专业朋友曾经说,国内的电影配乐多为蹩脚与浮糙,常常在画面转换时音乐也戛然而止,完全未能做到配乐铺陈与后垫的基调。或许这和急速快进的市场不无关系,剪接和更换结果常常出现在电影即将上映前,所以早先配好的音乐也不得不,急冻而亡。因此,那些让人记住的配乐,似乎是远离了这样的早亡现象。

岩井俊二的电影配乐是我最偏爱的,简单而流畅,主要的乐器多为钢琴,或许是因为日本电影在制作上,难以大乘用上大型乐队进行排曲,所以钢琴简单却可以表现出多种层次情感的特色,成为了电影中常用的配乐乐器。而最使我难忘的是《有关莉莉周的一切》中运用了德彪西的《月光》,在那样清雅琉璃般如水映衬的音乐,却陪衬着最残酷青春的青涩画面,背着莉莉周专辑海报的莲见骑车走在同样清冷的稻田边时,画面和音乐所要传递的意喻,已经铺垫完成。

刚刚获得6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电影《圣殇》,令人深刻的配乐是片尾的那段女声独唱,天籁般的鸣唱带动着电影中江道用自杀方式获得救赎的画面,这样唱诗班的歌唱,让人冥想着上帝,也目睹着挣扎的人性。远方如黛的青山,已然不是人间天堂,困顿的灵魂,也已经不知归处,只有萦绕的歌声,仿佛让人有两个世界错觉之感。无独有偶,另一部描写人性之恶的电影《浅坟》的片尾曲,却用了一种欢快式的风格,只是在这样听上去欢快的歌声,却深深潜藏了一种无以名状的悲凉,我想也只有Andy Williams的声音才能传递那古典民谣般久远的苍凉。

2012.12.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