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平臺擁有大量用戶、掌握海量數據,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調配能力與其它類型的企業不能同日而語。互聯網平臺亂象頻仍,背後是平臺、賬號、水軍公司、粉絲多方“各取所需”形成的畸形生態。

人死還在發?找罵成大號?網絡平臺不能做黑心冷血的生意

人過世了,微博還在發?

說起來,這樣的“奇幻”場景離我們並不遙遠。逝者突然“復活”之類雖屬極端,但自己賬號莫名其妙成爲別人“真實假粉絲”的,想必很多人都遭遇過。審視當下的互聯網,“水軍”“洗號”等老問題延宕多年一直難解,粉絲爭鬥“輪博”只爲偶像在排行榜“碾壓”,亦滋生出不少網絡亂象。更有甚者,還探索出一種“低成本吸粉洗白”的成長之路:主動在輿論事件中發表“找罵”觀點“吸粉”,風波過後,再改變用戶名“洗白”,“搖身一變”成爲“大號”。冷血“找罵”成爲生財之道,不得不說是對當前網絡生態的莫大諷刺。

人死還在發?找罵成大號?網絡平臺不能做黑心冷血的生意

互聯網平臺亂象頻仍,背後是平臺、賬號、水軍公司、粉絲多方“各取所需”形成的畸形生態。出於對流量和營銷的考量,一些平臺明知“水軍”、營銷號、“盜號”“洗號”氾濫而不願意真花力氣整治。消極“裝睡”,爲的是獲得更多日活,而通過規則設定,製造粉絲之間互相博弈,又能進一步提高平臺“黏性”。

暗地裏的小算盤打得精明,但當互聯網平臺的眼中只有數據和流量,而無監管和服務,那傳播失範、行業失控就不是危言聳聽。在一輪輪“人氣軍備競賽”之後,產業鏈上的各方倒是各得其所,唯有普通用戶成爲待宰的羔羊。

人死還在發?找罵成大號?網絡平臺不能做黑心冷血的生意

移動互聯網時代,平臺擁有大量用戶、掌握海量數據,對社會資源的整合調配能力與其它類型的企業不能同日而語。這一方面使得互聯網平臺具有很強的“公共屬性”,任何細小的設計都可能影響到公共秩序;另一方面,也讓平臺在個人面前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議價能力。這兩方面特點決定了平臺企業必須肩負起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加強自我約束,始終對公衆訴求保持敏感,不能仗着自身體量大、用戶多就任意揮霍用戶信任。

再大的企業也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投出來的,失去了對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網絡平臺的用戶規模再龐大、算法分配再新穎,也終將行之不遠。

人死還在發?找罵成大號?網絡平臺不能做黑心冷血的生意

當前,互聯網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不進則退”。但愈是如此,愈需要警惕野蠻生長的隱憂。近年來,從網絡送餐平臺背後的黑廚房問題,到電商平臺屢禁不止的假貨困境;從共享單車無序投放擾亂公共空間秩序,到移動支付引發的安全風險,都提醒我們,當行業在資本的助推下突飛猛進,監管的閥門一旦有所鬆動,將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

強化監管,將制度的紅線立在前頭,對逾矩者祭以嚴厲懲處,倒逼各平臺建立起責任框架,才能更好消化潛在的社會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