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又火了一把!

抖音裏的西安不僅有着千年古都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更有年輕人朝氣蓬勃鮮活愉悅的日常生活——摔碗酒酣暢淋漓、肉夾饃口感細膩、城牆根下的秦腔蒼勁有力……其實,放眼生活在八百里秦川的老秦人,麪食早已被“玩出花樣”。

1、釀(rang 4)皮

年輕一代的西安人早已不說“釀皮”,但爺爺奶奶輩對釀皮可謂“愛得深沉”。由於地處西北內陸,西安人的主食自然以小麥爲主,作爲夏天去熱降溫的美食,釀皮亦是由麥面製成。

一般來說,製作釀皮前先將麪粉和好,放一段時間後洗出麪筋倒去清水,將其攤在籠上蒸熟。剛蒸好的釀皮光滑細嫩,將刀蘸水後切成細條盛放在碗內即可。

當然,“重口味”的關中人對釀皮的調料也頗有講究,黃瓜絲、小豆芽、麪筋塊鋪滿碗底,蒜汁、香醋、醬油、芝麻醬均勻鋪灑,最後再挑一撮釀皮蘸滿油潑辣子輕輕盤旋放入碗內,那味道簡直“聊咋咧”!

2.biang biang面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紐,右一紐,左一長,右一長,中間來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坐個車車逛咸陽。”

每一個在西安長大的孩子對這段字謎都不會陌生,biangbiang面在西安的麪食中可謂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從外形來看,biangbiang面約三指寬,麪條較厚,入口有嚼勁,口感筋道,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由於Biangbiang面長寬厚的特徵與皮帶相似,因此老陝又將之稱爲“褲帶面”,可以說這種叫法相當接地氣了,正如西北人骨子裏一貫的淳樸與粗獷。

3. 鍋盔

鍋盔又叫鍋盔饃,是關中地區居民頗爲喜愛的一種便捷小喫,由於出鍋的饃又圓又厚形似鍋蓋,因此“陝西十大怪”順口溜中“烙饃像鍋蓋”就是對此樣貌的描述。

據有資料記載,鍋盔最初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來才發展成爲風味方便食品。鍋盔作爲關中地區家家戶戶飯桌上必備的食物,其製作工藝講究,一般選擇麥面精粉和制,然後反覆壓稈和麪,淺鍋慢火烘烤,待表面燒烤到金黃色後,約20分鐘即可出鍋。口感酥脆,麥香撲鼻。

4.麻食

與涼皮、肉夾饃相比,麻食在遊客當中的知名度或許較低,但對西安當地人而言,麻食有着別的麪食不可比擬的優勢。

麻食,得名於其狀如指甲蓋的外形,它中間略薄,邊緣翹起,微微蜷曲成一個沒有閉合的圓弧。麻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據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記載:"禿禿麻食回回食麪,系手撇面,白麪6斤做禿禿麻食,……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

當今關中人基本保留了這種喫法,製作好的麻食下鍋,再將炒好的青菜、豆腐、肉丁、黃豆等一一放置進去,經過幾十分鐘的烹煮即可食用。其實,麻食不僅可以煮着喫,在愛喫的陝西人的“創新”下,也可將清湯煮熟的麻食撈起瀝乾後翻炒,就製成了另一道美食——炒麻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