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娟

一、六郎隨父抗遼

可以說,我們這代人是從小聽着評書《楊家將》與《岳飛傳》長大的。而在我們保定以及河北、北京,有關楊六郎的傳說遍地開花,在人們心目中他是抗遼英雄,一門忠烈。

都說燕趙自古多豪傑,而我的家鄉保定,更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無數的歷史名人曾在這塊熱土留下足跡,而六郎楊延昭無疑是一位重要人物,爲保定的歷史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六郎,並不是評書與小說《楊家將》中所描述的那樣,是楊業的第六子,而是叫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楊家將》中楊七郎的原型是另一位抗遼名將楊嗣,但不是楊業的兒子),因在與遼軍的作戰中勇猛頑強,遼國人對他又敬又怕:“契丹憚之,目爲六郎。”據考證:“古代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比擬世間的正面人物。契丹稱宋爲南朝、南國,因而他們讚揚楊延昭爲南鬥。南斗六星在宋初已成習慣語,這樣,久而久之,就直呼爲六郎了。”

(以下爲一組《忠烈楊家將》圖片)

六郎自小就是個寡言的孩子,父親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以父親爲榜樣,經常一個人玩兒“將軍和士兵”的遊戲,有人說“優秀的人都不合羣”,這話用在六郎身上最恰當不過。父親楊業見他有些天分,便有意培養,閒時就給他講一些帶兵打仗的故事。六郎15歲時,便隨父親上戰場,楊業作戰時也把他帶在身邊,鍛鍊他的膽量。一段時間之後,父親見兒子表現出色,非常滿意,便在抗遼戰鬥中讓他獨立擔任防守任務,考驗他的謀略,六郎不愧爲將門虎子,每一次都英勇作戰,名聲大震。

29歲那年他隨父出征任先鋒,率軍攻佔朔州,六郎一馬當先,不幸被敵箭射穿手臂,他竟然折斷箭頭繼續殺敵,極爲勇猛,遼兵懼其威名,“聞聲驚怵避之”。

二、六郎受命守保州

公元986年7月,楊業在一次與遼軍的作戰中因失去後援,寡不敵衆被俘,遼軍將領敬其是個英雄,欲招降,楊業不愧是真豪傑,他誓死忠於大宋,絕食三天而亡,噩耗傳到朝廷,宋王大驚,舉國悲痛。

六郎楊延昭安撫家人,守孝三年,後接替父親肩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出任保州(現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職位相當於今天的保定市市長兼公安局長。

六郎盡職盡責,戰場上同士兵甘苦與共,所得賞賜全部分發下去,得到將士們一致的擁護和愛戴。

景德三年(1005年),因禦敵有功,六郎升任保州防禦使(從五品),不久又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連任9年,是轄境包括今天津、河北容城以南,白洋淀、武邑、清河以東,山東武城、無棣兩縣地區的戰區副司令,可見朝廷對六郎的倚重。

楊六郎守邊多年,與遼軍作戰有勇有謀,曾提出“契丹頓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衆易敗,凡有瓢掠,率在馬上。願飾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的制敵策略,可惜未被採納。

三、六郎鎮守倒馬關

倒馬關,顧名思義,因古時戰馬到此摔倒而得名。它坐落於河北唐縣西北與淶源縣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山路險峻,歷史悠久,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關於倒馬關的來歷,這裏邊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一次六郎率軍與遼兵作戰,敵軍潰敗而逃,六郎緊追不捨,至一座山下。眼見着遼兵要憑藉山勢逃跑,六郎心想“不好”,搭弓放箭,對準遼兵的頭目射去。本來命中率頗高的六郎這次卻射偏了,箭簇“嗖”一下射進岩石之中,敵人驚出一身冷汗,撒丫子就跑。沒有射中敵首的六郎頗爲懊惱,揮鞭猛抽馬屁股,戰馬疼得仰天嘶鳴,騰空而起向前玩命狂奔截住遼軍的退路,直殺得遼兵丟盔卸甲,狼狽逃竄。

敵人領教了楊六郎的厲害,心有不甘便設下圈套前去挑戰。六郎不知是計,帶兵前來,雙方戰在一起。剛打了幾個回合,遼兵掉頭就跑,是想引六郎進入埋伏圈生擒於他。六郎欲雪前日之恥,緊隨其後,眼看就要中計,卻不料“神人自有天助”,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石中間還有一道裂縫,戰馬正撒着歡飛奔,哪料到有這麼一出,馬腿一下子就被卡在石縫裏動彈不得。

戰馬進退不能,急得嗷嗷叫,六郎急中生智大吼一聲:“倒!”戰馬驚厥,拼命一蹦,竟然從石縫中掙脫出來,然後馱着他掉頭拼命跑回大營。六郎正在懊惱,卻得到探子稟報,方知前方有遼軍佈置的陷阱,專等他上勾。六郎和衆人談起剛纔的事情,大家無不讚嘆老天顯靈,幸有靈石擋路,六郎才躲過一難。

此後,人們就稱六郎把守的這個關口爲“倒馬關”,夾住馬腿的那塊巨石爲“夾馬石”。

四、六郎智守瓦橋關

在保定,一直流傳着“楊六郎智守三關”的故事,三關,是指雄縣的瓦橋關,霸州的淤口關和益津關。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瓦橋關。

瓦橋關是“雄州八景”之一,是北宋抗遼名將楊六郎鎮守三關時修建的古棧道遺址,宋遼時期的古戰場,戰道(地道)自雄縣東延至霸州、文安、永清,綿延數十里。

楊六郎把守邊關固若金湯,遼軍久攻不下,便心生毒計買通潘美,讓他向宋王進言,謊稱遼國欲與大宋議和,兩國從此修好,互通邊貿,宋王聽信讒言下旨讓六郎班師回朝。六郎立志擊退遼軍收復失地,接旨後悲憤不已,抗旨不尊。昏庸的宋王一氣之下斷了六郎部隊的糧草,兩個多月過去了,城中“彈盡糧絕”,戰士們含淚殺掉老弱的馬匹果腹,最後不得已喫起野菜和樹皮,由於天氣炎熱,很多人染上了疾病,六郎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愁眉不展之際,一日,他看到一隻正在抽絲結網的蜘蛛,忽然計上心頭,連忙召集將士們商議,一面派部分體質尚好的士兵繞道山西找寇準籌糧;一面命全軍士兵在瓦橋關升起帥旗,日日操練,大造聲勢。

他還命人割蘆葦、編葦箔,把自東向西的18個大土臺團團圍起,遠望去就像18個巨大的糧倉。他讓騎兵圍着糧倉來回奔跑,騰起遮天蔽日的沙塵,並讓士兵晝夜高喊稱糧食的號子“一斗、二斗、三鬥……”,此舉就是爲了迷惑敵人,讓遼軍以爲他們有豐富的糧草儲備。

不僅如此,他還率領士兵修築工事,開挖一條橫貫東西,高三丈、長百里的“六郎堤”,徹底切斷了遼軍南侵的去路。

就這樣,楊六郎冒着被餓死的危險,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場陰謀,牢牢守住了瓦橋關,“不戰而屈人之兵”。

五、六郎之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呼嘯的北風捲起漫天飛雪,天地一片蒼茫,病榻上的楊六郎眼神中透着絕望,他看不到外邊的景象,卻聽得到狂風的嘶吼,悲從中來,捂着胸口劇烈地咳起來,霎時,一口鮮血從口腔噴出,家人還來不及爲他擦拭,一生英勇的楊六郎便含恨離開了人世,享年57歲。

他不甘啊,英雄應該戰死沙場,可他在高陽任上長達9年的時間卻只能默默地操練兵馬,而不能上陣殺敵……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契丹內亂,六郎得知消息內心狂喜,這是收復幽燕失地的大好時機,可昏庸的宋真宗聽信讒言,降罪於忠心耿耿的寇準,起用投降派王欽若爲宰相,這令六郎統兵征戰、痛擊遼軍的雄心抱負成爲泡影。

與此同時,本就鬱鬱寡歡的他竟然發現自己的部隊已被孤立,並無端遭到朝廷的懷疑和全方位的監視,宋王甚至命令他“勿傷北朝人騎”,只能在保州地帶活動,這令他羞憤難平,憂鬱成疾,終至“壯志未酬身先死”……

噩耗傳來,百姓無不痛哭失聲。當他的棺木被運送南下的時候,河北沿途百姓目送英雄離去,想到痛失家園,生命財產不保,悲痛欲絕,哭聲震天。

楊六郎帶領他的將士們,在保州浴血奮戰18年,如今含恨離世,怎不令人心痛,他如何向九泉之下爲保衛國土而失去生命的將士們交待,他如何向九泉之下的父親交代?

史料記載楊六朗智守遂城,潑水成冰的故事,在保定民間更是演繹得淋漓盡致;崇尚英雄的老百姓,更是賦予楊六郎傳奇色彩。

比如,六郎三箭定乾坤,燒車澱裏戰韓昌,六郎大戰祁家橋,收孟良焦贊……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就是愛國詩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保定人。

楊六郎戎馬一生,病故邊關,令人悲痛。他愛兵如子,智勇善戰;他身先士卒,號令嚴明。他和將士們鎮守河北邊關20餘年,威名遠播,得知他的死訊,契丹人也不禁向楊六郎舉哀致敬。

願我們牢記歷史,守護自己的家園,好好生活,便是對曾經守衛這片熱土的英雄最好的回報……

【作者簡介】劉娟,筆名拂塵,現居河北保定,保定市作家協會會員。

推薦:

《水滸傳》裏只有浪子燕青不是被逼上梁山的?

岳家軍野史:戰神楊再興,岳飛麾下一員猛將

韓子高:從男寵到將軍,一段華麗而蒼涼的傳奇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