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愛文玩珠寶的我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怕買到假貨,所以有些時候我們寧願花更多的錢去商場購買,其實就是爲了求個心安。而後者,是因爲接觸文玩珠寶較多,慢慢就形成了感覺,也就是好的東西摸得多,看的多,眼光自然也就形成了,不過這類品味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喜愛文玩珠寶的我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怕買到假貨,所以有些時候我們寧願花更多的錢去商場購買,其實就是爲了求個心安。而有一類人羣,就屬於特別容易買到假貨的“體質”,而“假貨易感”體質往往具有以下特徵。

貪便宜

榮登榜首,沒有之一。奸商們很明白“便宜撿漏”最容易虜獲人心。很多人對文玩珠寶可能一點概念也沒有,但是隻要聽到“虧本”、“特價”之類的詞兒,不由得也會心動一下。所以,旅遊點經常上演此類戲碼:當地居民挖來的綠松石,剛接管翡翠店的老闆家傻兒子/女兒……所謂,只要套路深,不怕不跳坑。

文玩珠寶那些“假貨易感”體質:爲什麼偏你就買不到真貨?

經常有在旅遊點花幾十塊買蜜蠟大吊墜的大媽,也有花699買個滿綠翡翠鐲子的阿姨,還有當地一百塊淘來帶皮和田籽料的大叔……這些遠遠偏離正常價格的寶貝們,往往是奸商們的爆款~試想,憑什麼懂貨的賣家們,偏偏就等你來撿漏?而實際上“文玩珠寶無漏撿”。

店裏有個顧客,經常覺得這個貴那個也貴,有次好不容易花小几百買了顆3D硬金,說是想回去配家裏的南紅手串,拿回去又說跟家裏的串不搭,發圖過來給我以示大小,看了圖片中這串鮮紅透亮的“南紅”後,我立馬答應幫她退貨,因爲這金壓根“配不上”這串不是……後來得知,她的“南紅”是花了400塊淘來的……我也就默默看她當“南紅”戴吧……

文玩珠寶那些“假貨易感”體質:爲什麼偏你就買不到真貨?

一個花幾百塊買回雞油黃蜜蠟手鐲的大媽,還一直幻想自己買的是真貨,當她說完價格,我腦袋裏已經浮現出了那鐲子的形象,問她是不是一抹均勻不變的黃色,她問我怎麼知道,我說這價格買的大體也就是這樣的了……接着,她看我櫃檯裏的綠松問是什麼,盯着一千多的彩色碧璽手串又覺得價格太貴……我瞬間明白,她買到那手鐲並不是偶然事件~

說實話,這類人羣,像我這樣懶惰的店家,覺得連交流聊天的必要也沒了,對珠寶完全沒有概念,還妄想便宜淘珍寶,我就不揭示真相破滅你們的美麗夢想了……

專業的我們,都不敢購入低於市場價格太多的貨,連品類都分不太清的你,竟敢如此隨便買買買遠低於市場價的東西,只能說心夠大……

求完美

自古人們就對“不完美”有着莫大的遵從:“月有陰晴圓缺”、“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等等,可是在珠寶上,很多人卻有着執拗的“完美情節”。

店裏有個小姐姐,買東西特別喜歡糾結那麼一點點:比如翡翠有點棉絮,碧璽有點晶體,最有意思的是,珊瑚玉的鐲子她要求360度滿花、滿色(因爲大多珊瑚束成扇狀、半球狀,珊瑚玉開鐲子,一般花束的縱向取料,所以上下有花,兩側則成管狀)……

文玩珠寶那些“假貨易感”體質:爲什麼偏你就買不到真貨?

後來,她在歐洲幾國遊的時候,倒是帶回了兩顆完美的沒有其他一絲天然痕跡的血珀,兩顆花了一萬多,回國送去鑑定,結果不光是沒有一絲瑕疵,就連一絲天然的成分也沒有,塑料製品,然後無法退貨……

曾經有個顧客跟我說過,如果東西過於完美,她就會更加擔心真假問題,以及是否有優化過,畢竟天然的東西,沒有這麼容易就一點兒“毛病”都沒有。而實際也是如此,爲了迎合很多人的“完美情節”,像填膠、烤色此類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而這類好歹只是優化,至少東西還是真的。一旦運氣不好,爲了完美而買了個塑料、玻璃製品,那可真就是損失慘重了哦……

文玩珠寶那些“假貨易感”體質:爲什麼偏你就買不到真貨?

如果你喜歡天然的文玩珠寶,請你接受和尊重她的自然痕跡和天然的美,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都有小缺,憑什麼你幾百幾千幾萬買的石頭,就應該完美無瑕?

當然我們說的這個接受天然痕跡也得有度,什麼大裂紋、大坑、大雜色影響整體品相的時候,此時商家再給你說什麼天然美,那就是鬼扯了,不過假若一眼看中,找個好的雕刻師傅,也許還是能化腐朽爲神奇。

沒眼光

這個不得不說,又是最殘酷的事實。有些人就是具備珠寶的眼光,無論櫃檯裏放多少東西干擾,她總能挑出成色最好的那一個。這技能也許是與身俱來,也許是後天養成。

有些人生來就可以輕鬆的學習畫畫、音樂、舞蹈,有些人卻缺乏這類技能,有些人生來就對珠寶有感覺,真假放一起,就可以選中真的,而且沒什麼技巧,就是感覺而已。

而後者,是因爲接觸文玩珠寶較多,慢慢就形成了感覺,也就是好的東西摸得多,看的多,眼光自然也就形成了,不過這類品味的形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文玩珠寶那些“假貨易感”體質:爲什麼偏你就買不到真貨?

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個厲害的“珠寶鑑定專家”:有次,溥儀去著名學者王國維家裏做客,發現他家有幾件珍藏的寶貝古董有點問題,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想法,後來王國維送出去專業鑑定,發現溥儀指出的這幾件“寶貝”果然是贗品,尋其求鑑定奧祕,溥儀雲淡風輕的答曰:就是覺得跟以前擺在自己宮裏的有點不一樣而已……多麼霸氣的回答,從小金尊玉貴的長大,身邊數不盡的奇珍異寶,這種後天環境的培養,贗品還能近身麼……

當然以上只是個特例,我們普通人也沒有這麼優越的條件。簡而言之,也就是平時我們接觸的真品越多,好東西越多,珠寶的感覺也就自然形成了。而且文玩珠寶這東西是相通的,你對某個品類瞭解,其他品類也會慢慢有感覺。

當然,人和人的天賦差異真的很大,曾經遇到一個顧客,我告訴她最簡單的成色識別:把兩個同品類的東西放一起,一般你覺得更好看的就是更好的了。結果兩串差之好幾檔的碧璽串,在她看來幾乎差不多……

文玩珠寶那些“假貨易感”體質:爲什麼偏你就買不到真貨?

那麼我告訴她,這樣挺好,算是省錢了……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講真,即便後天培養,只怕也比較困難了……

如何脫離“假貨易感”體質

作爲一個文玩珠寶的喜愛者,最基本的,我們不要妄想撿便宜,遠低於市場價的東西,那就離得遠遠的吧,如果你相信你能中彩票,那也可以偶爾試試。其次,遵循自然,我們就要尊重天然的美,不要刻意追求完美,不然容易得到死氣沉沉的人工產物。最後,我們要培養自己的眼光,喜歡就多瞭解相關知識,多逛逛市場多摸摸看看……這樣慢慢的自我養成,假貨就自然離你越來越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