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

2019年4月24日,旅居香港25年的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在長州的家中逝世。在過去的幾周內,他鏡頭下的“香港風格”、“亞洲密度”、“都市焦慮”又再次一次引發人們的關注。事實上,“城市生活”一直是Wolf創作的主題與焦點。他恪守着局外人的眼光,不斷從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中發現有價值的視覺表達。

2016年,Wolf曾攜帶《後巷臨時方案》(Informal Solutions)系列親臨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現場,並參與公衆項目『對話』版塊,與Steven Harris(M97畫廊負責人)展開對談。Wolf稱自己是個“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對他而言,在瘋狂增長的大都市,不僅充滿着生存的嚴酷,還有難以忽視的幽默、堅韌與蓬勃的生命力。在這裏,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通過一份小小的視覺檔案,緬懷並講述藝術家對當代都市生活的獨到捕捉與記錄。

▌一場中年危機與一個人生決定

Michael Wolf,1954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不久便隨父母移居美國。他在一個充滿創意的環境中長大,他的父母都研習並教授藝術。1972-1973年,他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之後前往德國埃森的福克旺藝術大學(Folkwa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唸書,師從主觀攝影運動的領軍人物、傳奇教授、攝影家奧托·斯坦內特(Otto Steinert)。畢業後,Wolf?在德國及歐洲以獨立攝影記者的身份,順利建立自己的職業生涯。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Otto Steinert (Left)and Michael Wolf (Right)

然而,就在1993年,他經歷了一場嚴重中年危機,他懷疑自己過往和未來,他甚至有一點喪失了對攝影的興趣。許多年之後,他回憶到:“我記得當時我躲在阿姆斯特丹的旅館裏,腦子裏拼命檢索着自己可以去哪兒,突然香港這個地方蹦了出來,我本能地覺得在那兒一切都會好起來,然後我激動地給女朋友Barbara打電話,她很支持我”。一年後,Wolf作爲Stern雜誌的簽約攝影師來到香港。三年後,他在那裏與Barbara結婚。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Bottrop Ebel,1976.

▌兩度榮獲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一等獎

從1994年開始,Wolf大約有八年時間穿行於大陸各處,用鏡頭撰寫有關中國發展的時代故事。隨着全球製造業重心的轉移,大陸地區的城鄉邊界被迅速模糊化,一座座現代都市匯聚着人們膨脹的消費慾望拔地而起……面對如此複雜多變的情形,過往從事攝影記者的經驗爲Wolf提供了幫助,他敏銳地通過圖像挖掘出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逐漸崛起背後原始而生猛的力量。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Portraits Made in China, 1997-1998.
對Wolf而言,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地方。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在一天之內發現各種有趣或不可思議的事物,比如網吧,牀上用品,塑料茶壺,壁鐘,等等。除此以外,整個新聞出版和傳統攝影行業也尚未受到衝擊。這意味着,Wolf?每年能有近100天的時間,專心致力於一個主題的拍攝,並不惜耗費500卷左右膠捲,只爲刊發其中最好的20幅照片。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200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200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200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200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2004.

1997-1998年,Wolf以中國城鄉爲背景拍攝《中國肖像》(Portraits Made in China),將20世紀末流行的皮夾克、寬大西裝、喇叭褲等裝束統統集合在影像中。2004年,Wolf?爲Stern雜誌拍攝《中國:世界工廠》(China: Factory of the World),揭露了中國玩具製造工人的真實狀態,該系列爲他贏得了2005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當代熱點類一等獎。6年後,Wolf則再次受到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垂青,憑藉《東京壓縮》(Tokyo Compression) 拿下日常生活類一等獎。

▌香港、東京與巴黎,三座世界魅力都市

Wolf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都市愛好者。從在他看來,龐大的超級都市總是充滿戲劇性的事件,人們的生活因而變得刺激,在擁擠的街道和林立的建築中,現代人一邊接受磨難也一邊接受救贖。在Wolf?的整個攝影生涯中,他到訪和拍攝過的城市不計其數,而其中香港、東京和巴黎無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003年,非典侵襲香港,這讓?Wolf?忽然意識到,多年來他頻繁前往內地,卻從未深入觀察過自己旅居的這片土地。於是,他開始拍攝香港。在一次採訪中,他告訴大家:“那個時候,一切都變得異常沉默,每個人都很恐慌,但我卻不以爲然,甚至可以從早上六點一直拍到晚上六點”。從城市肌理到日常事物,直至社會環境變化,Wolf?逐漸將香港最繁雜最豐富的一面保存在影像中,從而構成了一份陌生與熟悉並存的香港地方誌。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Corner Houses.
2009年,Wolf來到東京,這裏擁有與香港一致的“高密度”與“快節奏”。但令?Wolf?更感興趣的是這裏的地鐵與通勤狀況。他每天早上7點開始工作,感受周遭發生的一切,並強迫自己近距離拍攝人們的面部表情。有時,人們會對他豎中指,但更多的時候,人們選擇閉上眼睛,以求片刻的空白時光。那些被困在地鐵上的普通工薪階層,那些被迫貼在車廂玻璃上的臉,成了絕望與末世的現代隱喻,而正是在?Wolf?極端的鏡頭語言下,人們意識到都市文明中的生存危機。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Tokyo Compression,?2009-2010.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Tokyo Compression,?2009-2010.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Tokyo Compression,?2009-2010.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Tokyo Compression,2009-2010.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Tokyo Compression,2009-2010.
巴黎則促使Wolf創造出另一種特別的城市探索方式。一開始,這座文化之都讓Wolf無所適從,因爲從景觀的角度去看,巴黎幾乎沒有變化。於是,Wolf?把自己關在家裏,嘗試使用Google街景服務窺探整座城市,並將電子拍攝器捕捉到的圖像進行裁剪,轉換爲新的攝影。他往往從街角出發,順着街道行至廣場,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引起他的關注:玻璃窗、人影、被遮擋的車輛……在一個浩瀚的虛擬空間,Wolf開啓了街頭攝影的全新可能。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2010.

▌五個特別項目帶來五種敘述視角

Wolf無數次表示,那些家居或時尚雜誌中的“家”並不是人們所處的現實,而他想要做的就是潛入城市的細部,在普通人的生活及生活痕跡中,追蹤並講述現實的真相。Wolf曾說:“單一的圖片並不能說明什麼,但被作爲一個系列和類別來觀看,就會形成有意義的敘事。”而他的大部分創作都將建築、人和生活物件有機結合,構成別具一格的攝影敘述視角。

《建築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是Wolf?職業生涯的代表作,也是對香港的一種經典視覺描述。在這些照片中,人們無法看見天空、地平線與建築面的邊界,因而無法準確獲知高層樓宇的準確大小,與此同時,在不斷重複的縱橫幾何圖形中,又隱約顯露出市民不同的生活細節,諸如晾曬的衣物,不同顏色的窗簾,懸掛的空調外機等。這些密密麻麻、鱗次櫛比矩陣,儼然已經堆疊起一個Wolf式的“鋼筋叢林”。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Architecture of Density,2003-201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Architecture of Density,2003-201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Architecture of Density,2003-2014.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Architecture of Density,?2003-2014.
除了高聳的大樓,香港後巷是另一個讓Wolf着迷的地方。在他看來,後巷是地道的香港特產,那裏安靜、有趣,又充滿着閒適的煙火氣,與喧鬧的街面形成鮮明反差。在那裏,忙裏偷閒的打工仔、脫色的二手椅、清潔工的拖把和手套都能構成令人玩味的畫面。因而,Wolf?耗費13年時間,逐一探訪港九新界一帶不起眼的後巷,完成創作《後巷臨時方案》(Informal Solutions),將香港別樣的“美”呈現在人們眼前。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Informal Solutions,?2003-2015.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Informal Solutions,?2003-2015.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Informal Solutions,?2003-2015.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Informal Solutions,?2003-2015.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Informal Solutions,?2003-2015.
《100 X 100》以特殊的香港公屋文化爲拍攝題材。2006年4月,Wolf?得知九龍歷史最悠久的石硤尾公屋即將面臨着拆除重建,便帶着相機挨家挨戶走訪,在四天的時間內記錄下了100戶公屋居民的影像。作爲客居者,許多時候Wolf往往比本地人更敏感地意識到地域身份和風貌的瓦解。他說:“對攝影而言,有一件事是極其恰切的,那就是記錄。我記錄城市建設中逐漸消失的事物,我視之爲自己的一種使命”。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100 X 100, 2006.
同年,Wolf?又深入深圳大芬油畫村,拍攝完成了《真實的山寨藝術》(Real Fake Art)。30年前,位於深圳邊緣的大芬村只有3萬居民,現在卻發展成一個大型城區。這裏以批量生產世界名畫而聞名,其中80%左右的產品出口美洲及歐洲。在這個系列中,Wolf?讓年輕的畫師拿着自己臨摹的名畫,站在大芬村的街頭巷尾。通過這樣的方式,Wolf?試圖爲紀實攝影增加一重觀念和社會剖析的意味。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Real Fake Art,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Real Fake Art,?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Real Fake Art,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Real Fake Art,2006.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Real Fake Art,2006.
《長洲日出》(Cheung Chau Sunrises)是Wolf?最後的遺世之作,今年3月由弗勞爾斯畫廊(Flowers Gallery)在Art Central上展出。在過去的兩年裏,Wolf?每天早上5:30到7:30,都會在長洲的家中拍攝記錄海灣日出景象。這些優美、永恆同時又轉瞬即逝的自然風光,顯然有別於其在之前創作中對都市空間和生存條件的關注。或許,我們可以將這一系列理解爲Wolf?針對都市人尋求精神之自由所起草的方案:凝視天空與地平線,從日常生活的桎梏中抽身。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Wolf的作品被許多國際藝術機構永久收藏,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當代攝影博物館、德國埃森富克旺根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和海牙市立博物館。在Wolf的整個創作生命中,他從未因自己“外來者”的身份猶豫不前,相反,他將其化作一種動力,一種絕佳的觀看,與中國乃至世界共振。

關於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PHOTOFAIRS | Shanghai

Michael Wolf:拿着相機的都市人類學家

作爲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平臺、中國大陸最爲國際化的藝博會,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在過去幾年中,對亞洲藝術影像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亦建立起關於藝術影像媒介最爲權威和活躍的交流平臺。影像上海保持開拓精神,聚焦國際前沿,以博物館品質提供諸多版塊的全新內容,爲亞太藏家、觀衆和專業人士提供欣賞和發現影像藝術的最佳體驗。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參展畫廊均通過嚴格甄選和精心策展,分佈在覈心 ( Main ) 和平臺 ( Platform ) 兩大版塊,前者彙集了專注於現當代攝影的國際頂尖畫廊,後者則是新興藝術家和國際畫廊的重要平臺 。從教科書級別的藝術大師,到活躍在國際攝影和移動影像前沿的藝術新星,逾百位各個年齡層次的優秀藝術家的力作將濟濟一堂。博覽會亦推出『在場』(Staged)、『洞見』(Insights)、『焦點』(Spotlight)、『對話』(Conversations)等精彩特展和公衆內容版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