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貝多芬《悲愴》第三樂章古典|貝多芬《悲愴》第三樂章古典|貝多芬《悲愴》第三樂章

Sonata Pathétique

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

貝多芬的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別名《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作者最初命名爲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爲“悲愴的大奏鳴曲”。該作品分三個樂章,第一、三樂章爲C小調。第二樂章爲降A大調。作品感染力巨大,膾炙人口。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據說貝多芬在創作完成該作品時,他的父母不幸去世。因此有人認爲該作品是貝多芬前半生的寫照。

全曲充滿着鬥爭的力量和熱烈追求的激情,詮釋了貝多芬充滿激情而悲壯的人生,痛苦與歡樂交織,哀怨與酸楚交織,彰顯出他對生命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部偉大的作品中第三樂章獨具特色,分量不是很重卻不可忽略,歌唱性強是樂曲的一大特色。

古典|貝多芬《悲愴》第三樂章

這一樂章的情緒比較樂觀,歡快。貝多芬把這個末樂章寫得比較積極向上,不僅是因爲他繼承了傳統的寫法,更主要是因爲他的這首樂曲的思想情緒,既有着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着他對未來抱着赤誠的希望的一面。樂章的中部,出現了一小段近似民間舞曲的音調。它表達作者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的樂觀情緒。最後出現堅定的曲調,表現出鬥爭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第二樂章的主題,如同是悲愴性的凝固體,到了這第三樂章,我們彷彿又接觸到明朗、天真的童心。只是這個外表爽朗的迴旋曲的性格,卻好象具有少女靦腆的、羞怯的感覺。《悲愴》奏鳴曲是反抗殘酷命運與黑暗勢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三個樂章富有邏輯性的發展,出色地反映了貝多芬從早年開始,就以頑強的精神對待生活,社會帶給他的各種不幸和痛苦。

配音|楚悅

錄音製作|鵬飛

背景音樂|《悲愴第三樂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