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曉亞 編輯/謝維平

1月6日,週日,無錫陰雨綿綿。已到中年的蔣昌建早上八點開始接受一連串媒體採訪,整個發佈會持續了將近兩個小時,會後半個小時他將如期出現在無錫數字電影產業園10號攝影棚《智造將來》4000平米的舞臺上。媒體見面會一結束,蔣昌建匆匆返回化妝間,簡單喫了一點午飯,期間負責節目宣發的工作人員和導演組進進出出,跟他對下一階段的宣傳方向和下午錄製的臺本。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如今的蔣昌建已經能夠在10分鐘之內把下一階段的臺本和節目組順利對完,什麼時候接口子、如何把握節奏對蔣昌建來說輕車熟路。回想6年前初次登上《最強大腦》舞臺,蔣昌建因爲不知道怎麼找機位,常常動不動走出攝像機覆蓋的區域,鬧了不少笑話。如今已經逐漸修煉出專業主持人臨危不亂的素養,“比如我的普通話稍微好了一點點,(對)走位、機位、動線、節奏的把控和電視語言的理解會好一點。”說着拿起記者身邊的椅子開始做示範,“比如說這個椅子倒了,過去我會中止主持把椅子扶起來。(但)其實你破壞了一個節奏,因爲電視的鏡頭是cover不到這個椅子的,暫時可以不用管它。現在我會淡定得多。”

實際上這種“淡定”只保持在技術層面。當日原定一個小時的發佈會因爲蔣昌建“過於激動”的發言不得不延後。

這是蔣昌建第一次以總製片人的身份出現在公衆視野。

兩年前因爲偶然接觸的一則真實故事,催生了蔣昌建制作一檔立足科研人員的暖科技節目的念頭。兩年中蔣昌建一直還是從教師的角色出發不斷捉摸着怎麼進行有趣的科學傳播,到了後面用他的話來說不知怎麼就稀裏糊塗成了製片人。儘管他認爲自己沒有什麼資格坐在所謂的製片人這個位置上,但還是義無反顧挑起這個擔子。他說他是幸運的,因爲他找到了總導演徐濱和他的合作團隊以及管理高手Peter這樣一羣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攢出來這檔《智造將來》。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作爲一檔立足科研人員的暖科技節目,《智造將來》在展示科技創新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賦予科技創新項目以溫度,用一個個鮮活案例展示科技與生活的無間親密關係。科技重在應用、科技改變生活和科技溫暖人心是《智造將來》作爲一個科技節目的獨特之處,也是貫穿於這檔節目創作的初衷。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一檔天然綜藝屬性不足項目的誕生

兩年前,蔣昌建聽到這樣一個略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母親不幸得了喉癌,手術後幾乎失去了所有發聲條件。但這位母親兩歲多的孩子必須聽到母親講的故事才能安然入睡。爲了完成母親的願望,某科技公司的科研人員在術前將這位母親的聲音全部錄下來,經過處理,這位母親能夠用留音設備以她失聲前的聲音爲孩子完整地讀出一本本新買的故事書。

彼時的蔣昌建問自己“如果沒有人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我會知道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一個科技改變生活、科技溫暖一個人進而溫暖一個家的故事將被淹沒。而如果能夠把這個故事在電視上進行傳播,得到改變的和溫暖的將是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家……

在《智造將來》出現之前,國內各大平臺和內容製作者早已瞄準了科技類節目,央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等陸續上線了多檔相關節目,但能叫好又叫座的目前只有《最強大腦》一例。如何讓科技節目口碑流量雙豐收成爲擺在創作者面前的難題。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蔣昌建不止一次感嘆自己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但他同樣向那些勇於創新的同行致敬。“這些科技項目本身就很嚴肅、嚴謹,而且是一個個不會說話、沒有血肉的項目。在沒有辦法順着綜藝節目的演繹邏輯,(它)沒有遞進、升級關係,很難通過PK去抓眼球,也很難再觀衆心目中形成某種養成感。”一句話,科技綜藝具有先天綜藝屬性不足的缺陷。

事實上,高端並沒有和冰冷劃等號。在團隊心目中,《智造將來》中展示的科技項目致力於解決老百姓生活中的難題,只要真實的把這些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充分展現出來,與生活的緊密勾連,自然能彰顯科技的溫度。從已經播出的節目來看,不管是幫助帕金森病人正常行走的步行輔助器、還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3D打印技術,以及人臉識別,這些都與屏幕前你我的生活密切相關。

爲了進一步彌補節目綜藝性不足的缺點和全面展現科技創新項目的作用,導演團隊堅持使用國際一流的舞美設計團隊、燈光團隊和設備器材來裝點舞臺。“如果說一個舞臺值得爲靚麗的年輕人唱跳而打造的話,爲什麼沒有一個舞臺爲科技創新工作者們打造呢?”在六千平方米的演播室中,絢麗的舞臺佔據了五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空間,高達四五米左右的升降臺、足以駛上和容納多臺汽車、甚至是大型挖掘機的舞臺讓《智造將來》爲各項科學創新項目的展現提供了現場實踐的環境。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在蔣昌建看來,把這些綜藝元素和屬性發揮出來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讓觀衆很好的去了解這些科學項目,包括爲項目作出努力的科技人。爲了更好發揮一個傳播者的功能,蔣昌建在過去兩年內頻繁往返於硅谷、波士頓等地,接觸衆多高科技企業,瞭解最新的科技項目,包括實驗室裏的最新研究動態,以一個學生的身份上許多科普的課。

沒有哪個主持人會爲了一檔12期的節目專門進修,尤其對一個“業餘”主持人來說,似乎更沒必要,但蔣昌建有自己的堅持,“我希望在這個節目中,IT精英的專業表述能讓觀衆在短時間內理解。我要做這個溝通的橋樑,所以必須要有這些方面的儲備。”

在《智造將來》中,蔣昌建既能以普通人視角看待這些創新科技項目的作用,又能以專業人士的身份將科技創新概念和原理翻譯爲接地氣的語言,讓《智造將來》有了獨屬於自己的話語體系。

如果科技有溫度,它自己就會有表情會說話。

《智造未來》中呈現的科技項目衆多,第一期節目中便展示了堅硬又環保的“鎧”材料、幫助帕金森患者安全行走的輔助器以及精準的機械臂,第二期又出現了高超的3D打印技術、人臉識別技術以及有趣的小衛星項目。由於受限於節目形式和場地限制,節目組只能忍痛割愛,從幾百個項目中遴選了40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涵蓋人工智能、機械製造、醫療健康、環境保護、金融安全、智慧城市、新材料和區塊鏈技術等等。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這些項目雖多,卻有不可忽略的相似之處。在蔣昌建看來,能登上《智造將來》舞臺的科技創新項目一方面能代表國內和國際最先進的水平,讓觀衆看到科技創新發展最前沿的信息;一方面舞臺上展現的科技創新項目能夠應用在老百姓生活中、給生活帶來真正改變的,這種改變可以是涉及一個人、一家人,甚至千家萬戶;與此同時,有些科技創新項目的主人是青少年,蔣昌建認爲,他們更應該擁有展現自己才華的舞臺。

事實上,在已經播出的兩期節目中,我們看到不少依照此標準篩選出的科技項目,它們切切實實地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人生軌跡。1984年的微風(張偉)患有帕金森症21年,與患有“小腦共濟失調”的微塵(危丹)相識相戀,兩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出去曬太陽。但因爲病情加重,張偉已經很久沒有推着危丹出去散步曬太陽。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來自牛津大學的科技精英禤彥勳研發的P帕系統輔助器爲二人帶來希望。戴上輔助器的張偉恢復正常行走功能,高科技讓這對戀人獲得一般情侶的生活,讓愛情“復活”。這種輔助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如果量產的話,那時的售價只要幾百塊,無疑大大減輕了具有相同症狀的帕金森患者生活的負擔。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科技的力量如此強大,它甚至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

今晚播出的第二期中,我們再次見證了科技對生活的改變。19年以來,子墨因左腿膝蓋以下發育畸形不能雙腿走路,直到遇到強大的3D打印技術、以及基於3D打印技術的手術方案,以及一個制約式人工膝關節讓她獲得了和普通女孩子一樣擁抱美好生活的權利。

爲其實施手術的科技精英戴尅戎說“作爲一個骨科醫生,一旦用上3D打印之後就再也不願意跟它說拜拜了。”手術中的設計假體、打印假體都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來完成,而且3D打印的成本更低,擬真更爲精確。科技正在切切實實地運用到各個領域,改變了醫療健康專業人員的工作方式,也大大激起病人對未來生活的熱望。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智造將來》的舞臺不僅爲各種高科技提供展示的舞臺,也爲幕後的研發者提供獲得鼓勵、夢想值得被看見的平臺。“儘管有些科技在很多人眼裏看起來好像沒有那麼高大上,但我們一人給這些科技提供舞臺。爲什麼?第一,這些年輕人把寶貴的青春年華風險給實驗室,奉獻給一個個或成功或失敗的嘗試。所以這個舞臺不僅給那些成熟的科技(展示的機會),也給很多不那麼成熟的科技(機會),因爲這是年輕人用他們的膽略、勇氣、甚至青春拼搏出來的。”

不論青年科技精英還是擁有多項專利技術的專家學者,都可以在《智造將來》的舞臺展示自己的科技創新項目,讓科技創新項目、科技創新人員在舞臺上有發光閃亮的機會。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科技類節目一定要有靈魂

不止一次有人跟蔣昌建說,“綜藝就是要快快樂樂,還追求什麼深層次的東西呢?”但蔣昌建和節目團隊,乃至給予支持的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主任蔣敏昊卻對《智造將來》有非常一致的要求,“這個節目一定要有靈魂,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在節目製作之前,團隊已經確定了兩個不移的價值觀。

觀衆不會在《智造將來》中看到科技創新項目的融資、上市、市場價值,能看到的是這些項目背後的科技人艱辛的付出。“這個舞臺要什麼?要記錄他們一次次堅定的奮鬥過程。”蔣昌建不會在節目中刻意展現科班主持人的理性剋制一面,他更願意用自己感性和激情爲科技創新人員加油打氣。

科技類節目先天綜藝屬性不足,但《智造將來》一定要有自己的靈魂

另一方面,《智造將來》要扛起爲科技創新正名的大旗,“科技創新不是枯燥的,不是呆板的,不是沒有生氣的,而是活潑的、靈動的,甚至是浪漫的。科技創新可以讓生活變得很酷炫,”“我們最終的願望是讓孩子們除了應付日常的考試外,還有關照自身科學素質的成長。”

無堅不摧的鎧材料可以讓一碰就碎的雞蛋、一紮就破的氣球承受汽車的重量;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打印出各式各樣的衣服,還可以打印出更環保的房子、更精確的人體關節;小小的輔助器可以讓帕金森患者正常行走,爲愛情注入新的生命;人臉識別技術,讓你在茫茫人海中無以遁形;從小動手組裝機器人,設計程序讓它們靈動起來……

堅守信仰,胸懷敬畏,科技就能讓弱者變強,讓強者更有愛的力量。這恰恰是《智造將來》最獨特的靈魂和不懈的追求。

當天發佈會收尾環節,科研人員要向到場嘉賓展示一項趣味性的科學小實驗。因爲攝影棚氣溫較低,實驗遲遲不能成功,臺下嘉賓漸漸失去耐心,只有作爲主持人的蔣昌建不斷給予鼓勵“不要緊張”“拿點熱水”,最終促成實驗。

“你知道爲什麼這樣嗎?我聽了太多這樣的故事,有時候研發根本看不到希望。我在臺上等下去還是能夠看到希望的等,(但是)大量的科技創新看不到希望,他怎麼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有這樣的耐心,我更應該有,所以我願意陪伴他們。”頭髮花白的蔣昌建向記者講述此舉的初衷時,眼神透露着堅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