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涌现出了一批救万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亡图存者。而其中有不少因为其身份特殊而饱受争议。李鸿章,就是其中一位。

李鸿章画像

身逢乱世,又处在一个王朝灭亡的边缘,李鸿章本可以像一些腐败大臣一样,享受着民之膏脂,卑躬屈膝于入侵的列强。但是,李鸿章选择了反抗,因为他的反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将其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早年博览群书,又有着“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的壮志豪情,同时因为父亲在京为官,李鸿章又掌握了不少的人脉。后来,李鸿章遇到了自己尊崇一生的老师——曾国藩。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在满清的大地上勃兴,清朝的八旗铁骑如今已变得萎靡。为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身为文官的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办团练,后又当了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是可造之才,对李鸿章的缺点,或直言训告,或旁敲侧击。李鸿章在这个时期的思想、性格都得到了升华。之后,李鸿章创办淮军,雷厉风行的作风让淮军迅速发展壮大,与曾国藩创办的湘军互相配合,最终攻破了太平天国的大本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李鸿章又带军平定了捻军起义。可谓劳苦功高,被当时仕人所推崇。内忧虽除,但是外患仍在。面对着列强的坚船利炮,李鸿章积极开办洋务,想要在“自强求富”中挽救清朝。为此,他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人生如果走到这里,可以说无愧于这个时代。但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倍受打击。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政府谈判

接着,朝廷又封他为全权大臣,就甲午海战一事赴日本议和。弱国无外交,中国作为战败国,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并不大。但是,李鸿章本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信念,与伊藤博文苦苦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日本被刺,李鸿章借此事逼日本退步。日本也稍有收敛,把索要的赔偿从3亿两白银减少到2亿两白银。最后在合约上签字时,已过古稀之年的李鸿章老泪纵横。事后,李鸿章发誓今后再不踏入日本半步。后来,李鸿章乘船经过日本,需要在日本渡口换船,李鸿章严辞拒绝,最后李鸿章让人在两只船中间搭上木板。自己蹒跚前行,这才解决了换船的问题。“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晚年的李鸿章仍在为清廷奔波,1901年1月5日,也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议和大纲,而签字人正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时人贬斥为“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李鸿章不过是清政府的“替罪羔羊”。面对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清王朝,李鸿章纵然殚精竭虑,也无回天之力。

李鸿章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今回过头客观地看待待李鸿章,他确实算不上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他也没能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热忱,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个国家之中。他像是一个有缺陷的侠客,孤独地做些旁人做不到的事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