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和薩拉是兩個大學新生,他們正坐在微積分的課堂裏,等着教授公佈第一次測驗的成績。兩人都有點緊張,因爲測驗很難,但他們上高中時數學很好,對自己的分數有信心。當教授把試卷發下來時,他們驚呆了,兩人都只得了不太理想的D。

“太糟糕了,我想我不夠聰明,不應該上這所大學,”鮑勃想,

“我也許應該去上社區大學。”

薩拉對D成績的反應完全不同:

“高中時的學習方式好像不適用於這門課,我需要爲下次考試加油了。”

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兩人下一次考試的成績,薩拉通過努力拿到了一個A,鮑勃則認定自己不是上大學的料,依然成績不佳,這又進一步證實了他對自己的消極看法,於是他變得更不努力了。

我們都會用一些故事和說法來解釋自己當前的所作所爲,當這些故事出了差錯,大大小小的問題就會接踵而至。是不是曾經某個時刻,你對自己做過某種定義或評價,形成了現在的自己。如果這種定義不同,是不是現在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呢。

今天的文章,湛廬君將爲你介紹一種成就我們個人生活的積極力量,叫做“故事編輯”,他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學家蒂莫西·威爾遜。你會看到,我們可以如何通過編輯自己的故事,擺脫消極的思維框架,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使用積極詮釋的力量。

故事決定了我們是誰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認識到,影響我們的並非客觀世界,而是我們表徵和詮釋世界的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對此做了重要補充:當某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時,大腦開始轉動,並儘可能地去理解它


設想一下,在開完員工會議後,老闆告訴你的同事C下午可以休半天假。你會怎麼理解這件事?也許老闆在獎勵他的努力工作,因爲最近他一直加班到很晚;也許老闆決定解僱你的同事,那天下午要面試替代他的人。很多時候,人們做出某種行爲的原因通常很神祕,我們不得不做完形填空。不同的填空決定了我們不同的感受和行爲,決定了我們是嫉妒同事還是爲他感到難過。

因此,我們詮釋世界的方式極其重要。這些詮釋來自我們所構建的、對自我以及對社會的敘述。有時,就像那位悲觀的微積分考生,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詮釋事物,並導致消極的結果。如果我們能改變人們敘述的方向,讓其變得更健康,我們便能解決很多問題。那麼,我們到底該用那種方式詮釋這個世界呢?

蒂莫西·威爾遜在《積極詮釋力》中給出了一套設計好的“故事編輯”技術,用來改變人們對自己及社會的故事敘述,具體可以分爲以下3種方法,供你參考。

故事編輯方法1:書寫練習

書寫練習最早源於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彭尼貝克的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寫個人的創傷,另一組寫日常經歷,如每天他們做了什麼。從短期來看,人們一般覺得表達創傷經歷的感受是痛苦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這樣做的人在一些方面的情況會更好。他們的免疫系統的功能有了改善的跡象,他們也較少去看醫生,在大學裏的學業成績更優異,而且工作中也較少請假。


我們通常會花費很多心理能量去盡力忘記煩心事,而不是花時間仔細分析並找出其中的意義,書寫練習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讓我們能夠退後一步,重新建構發生的事情。

生活中是否有特別令你擔憂或煩惱的事情?如果這件事已經在你的心頭縈繞了數週,而且還時不時地攪動你的思緒,那麼你也許想嘗試一下書寫練習。找一個安靜、私密的地方做書寫練習。連續3到4天,每天至少用15分鐘,全身心投入地寫下你的問題,並不受干擾地書寫。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故事編輯方法2:故事激勵

有時,除了把自己的問題寫下來之外,人們還需要更多的助推。他們也許會陷入某種具有破壞性的敘述套路,就像那個得了糟糕分數的微積分考生那樣。我們需要像鐵路工作人員扳動道岔一樣,把他的思維轉換到更健康的軌道上。方法之一就是故事激勵,它通過巧妙的促動,將人們的敘述轉換到某種特定的路徑上

威爾遜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如果給陷入了自我挫敗思維循環的大一新生一個這樣的暗示:“67% 的大四說,他們在大一時,成績會不如預期。62%的學生說,當他們讀到高年級時,成績比第一學期有了顯著的提高”,這些新生在學期末的成績會有穩步提升。


故事激勵有效的原因在於,這種方法培養了個人的一種成長心態。這種心態讓我們認爲,如果我們努力嘗試並練習,便能學會做好某些事。能力就像肌肉,越用越強壯。與之相對應的是固定心態,即認爲每個人天生在某個領域具有固定大小的天賦。實際上,固定心態或成長心態只是我們的敘述方式,並不反映真實的天賦情況。

故事激勵同樣可以運用到孩子身上,例如,給孩子貼上“棟樑之材”的標籤,能鼓勵他們內化這種自我觀。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固定心態的方式給孩子的成功貼標籤是有害的,與其告訴孩子“你真是一個有天賦的運動員!”不如告訴他們“你的練習得到了回報!”

故事編輯方法3:做好事,成好人

第三種方法被稱爲“做好事,成好人”,其首先要做的是改變人們的行爲。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他提出人們“可以通過實踐公正的行爲而變得公正,通過實踐自我控制而變得自控,通過作出英勇的行爲而變得勇敢”。換句話說就是,人們的行爲會影響個人敘述的生成。

去做一件你沒做過的事,比如做志願者工作,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樂於助人、可靠的人,由此引發自我觀的修正。這樣的想法使我們更有可能繼續做志願者,或以其他方式幫助他人,直到我們對新的自我概念,即“社區志願者”“樂於助人的鄰居”“可以依靠的人”擁有了足夠的自信。

“做好事,成好人”的方法告訴我們,不是思想改變行動,而是行動改變思想。人們最終形成了更可取的自我觀,它能夠自我加強,從而引發持久的改變。

總之,故事編輯的方法設法改變人們對自己和社會的詮釋,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作出更受歡迎的行爲。如果你正處於人生的低谷,如果你無法擺脫消極思維的影響,如果你渴望改變,那麼你需要讀《積極詮釋力》,這本書爲我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它們方便操作,且成效顯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