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作者:楊林

已經進入中國近十年的祥峯投資“出手”其實不算多,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一共投資108家公司,而摩拜顯然是他們投到的最出名的那一個。

作爲祥峯投資的管理合夥人,鄭俊聰起初並不相信共享單車能成爲一個巨大的“風口”,不過出於對這個模式的信任,祥峯從摩拜的B+輪一直跟到D輪。在去年上半年單車大戰最火熱的階段,鄭俊聰一度認爲,摩拜能做成百億美金估值的大公司。

摩拜也許有這樣的潛質,不過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很多公司在做到一個規模後,難免就會遭遇到騰訊或者阿里。這也是鄭俊聰最近在思考的問題,在相繼投出了唱吧、學霸君、阿姨幫、高跟73小時等完全不同模式的公司後,他發現,既然這種“遭遇”無可避免,那麼如何幫自己投資的公司建立起壁壘,顯得至關重要。

靠燒錢砸出單量的模式,都沒有真正的壁壘。不一定要投資那些會做到很大的公司,如何比其他人更早一步看出某個早期項目的未來趨勢,這是鄭俊聰爲祥峯投資規劃的核心競爭力。至今爲止祥峯的投資團隊總計也只有13人,這種體量決定了它難以採取“廣撒網、多撈魚”的策略,而是在資本競爭相對薄弱的地方擲出籌碼。

相較於現階段的風口行業,鄭俊聰現在更願意花時間去看AI和消費升級,他覺得這兩個賽道都並非僞需求,而技術投資更容易幫助創業者解決生產效率的問題。另一方面,這和他的理工男出身相關。鄭俊聰出生於新加坡的一個華僑家庭,高中畢業拿到獎學金赴英、美留學,斯坦福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到新加坡工作,從一名戰鬥機工程師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喜歡挑戰的他在2000年加入投資行業。

他覺得,做投資,雖然焦慮經常有,但是開心的時刻總會比沮喪和焦慮的時候更多。對於是否要快速地投出下一個摩拜,鄭俊聰說,目標是要有的,但是,“你不能太着急,急了可能就會投錯”。

以下是36氪對話祥峯投資管理合夥人鄭俊聰,內容經過36氪編輯整理:

談摩拜:我們曾預想它能做到百億美金估值

36氪:當初投資摩拜花了多長時間做決策?

鄭俊聰:先講一個小故事。2015年我們去舊金山開年會,之後想在這個城市玩一下,因爲人很多,交通堵,不方便租車。我們在酒店附近看到花旗銀行的公用自行車,可以刷信用卡使用,所以我們就決定租自行車去玩。當時我們騎了好幾個小時,每個人都很累,但是覺得騎車遊覽一個城市是非常好的經歷。後來需要還車的時候,我們發現必須要回到出發時的原點去還,最後還好找到了一個渡輪,可以把車推上去,否則我們就要累瘋了。

這件事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回國之後我還觀察了一下,和很多外國城市不一樣,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騎車。所以我就在想,在中國能不能也有這樣的服務呢,所以就比較主動地去看有沒有這方面的創業者。起初是先和ofo聊,但是當時他們只做校園,車子騎不出去,我們覺得這不能解決問題,後來見到了王曉峯,和他聊摩拜。我覺得當時的摩拜是比較符合我們預期中的模式的,租車價格又很便宜,我們在舊金山騎車幾個小時每人花了上百美金,但是摩拜就便宜多了。而且即使是他們第一代的那個很重的車子也要比花旗銀行的車好騎,所以我們觀察這個市場有幾個月,但是決定投進去只思考了不到一個月。

那時候摩拜剛剛融完B輪,我們決定立刻投進去,做個B+輪,追加800萬美金。

36氪:王曉峯這人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鄭俊聰:Davis是個想做大事情的人,也很懂得經營和管理。他給我看摩拜的運營數據,當時的增量數據非常好。他在Uber中國有很多實戰經驗,所以我對他是比較放心的。包括他一直在說,共享單車這個市場足夠大,每個人花1塊錢,就有14億的市場。我覺得他這個故事是可以實現的。

36氪:但是你們不會擔心它的盈利模式嗎?

鄭俊聰:會糾結一下。我們考慮的是這個領域的天花板在哪裏,做到最後最多可以有多少輛自行車,每天可以收多少錢,除了租金之外還可能有哪些收入,以及這個公司最大會有多少市值。因爲我們投進去時的估值也不便宜了,將近八九千萬美金了。

36氪:你們預期摩拜能把市值做到多少?

鄭俊聰:當時我們想得有百億(美金)吧,把天花板預設得很高。

36氪:現金流這塊,除了租金之外,你們還有過其他的建議嗎?

鄭俊聰:當時覺得以後可以做廣告。我們也探討過,是不是有一個方式在車身上放動態的廣告,例如在車輪上做那種地鐵上看到的LED輪播廣告,雖然成本會有點高,但是這些廣告可以每天換的,那價值就很大了。不過後來忙於投放和競爭,這些事就一直都沒有機會搞起來。

36氪:今日資本的徐新在接受36氪採訪的時候曾說過,她沒有加入這個領域的投資,因爲覺得共享單車模式本身有矛盾,用戶希望車子越多越好,但是從運營和資本的角度又會希望一輛車子被人騎行的次數越多越好。你們之前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鄭俊聰:最粗獷的模式就是你投很多車,但是根據跑的數據你可以知道一個城市需要多少輛車,所以做到某個程度是可以減的。車子之間也可以調度,在什麼時間段,把車放到什麼地方比較合適,這些是靠運營都可以解決的問題。

36氪:從摩拜的投資案中,祥峯收穫的經驗和教訓是什麼?

鄭俊聰:收穫是有的,不光是我們賺到錢了,這個品牌本身也讓人自豪,它完全由中國人發明,最終走向了世界。但是教訓也有,在中國創業到一定階段就有可能遭遇瓶頸,一家大公司做到某個級別就有可能遭遇AT。這會讓創業失去發展的原動力,創業本來就是做一個新的產品去改變世界,但是最後被大公司合併了,創業者就會失去控制權。摩拜本來可以做到百億(美金)級別的大公司,因爲有大佬進來,起初可能覺得很好,可以從大佬那裏獲得一些資源,但是最後要受制於它。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教訓。

談投資:要謹慎,很多公司最終會遭遇AT和正在崛起的巨頭

36氪:有人說中國VC的這些年其實就是不斷在踩坑的過程,你09年創立祥峯中國基金到現在10年時間裏,有經歷過一些不堪回首的階段麼?

鄭俊聰:對,我們都有,我們之前投了功夫熊(上門按摩的O2O項目)就是其中一個坑,其實當時它這個服務蠻好的。我們投資它是因爲當時數據還不錯,看起來用戶和單量漲得很好,我自己用過也覺得蠻方便。事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僞需求,要靠(燒錢補貼),所以這是其中一個坑。包括我們很早投了一個海淘的項目,是因爲覺得海淘是個趨勢,這個領域大家都想進來,但是後來發現它很難建立很強大的壁壘。

36氪:怎麼看最近的幾個風口?

鄭俊聰:投資摩拜的時候,我們是沒有想過它會成爲風口的。我們現在的原則就是不去刻意追風口,因爲一個領域成爲風口之後,在目前的創業環境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首先是不管它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立,它融資都會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多,然後就是拿錢去擴充規模。有人說錢融得夠多了最後就不會死,但是我覺得不一定的,就算它可能不會死但是也未必能做成自己最初想做的事情。

之前團購很火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團購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因爲這個模式離不開燒錢和做廣告,後來又來了直播,這些賽道我們都看過,但一個沒投。

36氪:爲什麼不看好直播?

鄭俊聰:政策風險是一個,還有我們覺得這些(公司)都沒有太多差異化。直播是做一個工具,有流量的公司都可以做。映客做得很早,但是真正現在有收益的還是有巨頭支撐的大平臺,所以你創造這個模式但你未必賺錢,我們甚至認爲這樣的項目是沒有壁壘的,我們不去動它。

36氪:不過很多領域都是沒有壁壘的,從資本的角度來說,也沒有辦法完全避開它們吧?

鄭俊聰:我們認爲,有一些創業是需要資本的投入幫助它們建立起一個成熟的模式,但是前提必須是投資進去之後能真正幫它們建立起壁壘。打個比方,我們以前有投過不太成功的項目,砸錢進去建立的壁壘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爲一旦停止補貼用戶就流失了,這也是後來我們才發現和學習到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不是壁壘。不過很多東西都是要投資才能建起來的,該花錢還是要花。

我覺得最好的情況下,一個行業最終會有兩、三家並存,它們也會活的很好,各自有自己的差異化。拿出行領域的滴滴和美團打車來說,中國這麼大,有兩家存在也可以活得很好,可以盈利,包括我認爲單車領域也是如此,因爲這些都不是僞需求。

36氪:您剛纔說很多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後會遭遇AT,其實有一些領域是可以預見的,現在投資的時候對這些領域會變得謹慎麼?

鄭俊聰:我們現在的策略是,不一定會投資那些會做的很大的公司,一些小公司說不定更符合我們的需求。我個人最近比較看好幾個綜合類的消費品牌,有眼鏡、內衣,還有高跟鞋。我們最近投資的一個輕奢類的高跟鞋品牌73hours,創業者用O2O的方式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前期利用粉絲經濟聚集潛在用戶,也開了網店,然後在線下開設非常有格調的實體店。消費者進店喝個下午茶,然後試試鞋,體驗好了就會買。現在創業者已經在全國開了15家線下店,線上線下銷售去年已經超過1個億,我覺得這個模式很好複製,她今年會開到50家店,做成一個新的高端品牌了。

36氪:會擔心這些公司的用戶規模麼?看起來很難做成下一個摩拜。

鄭俊聰:它不會有大量的用戶,也不是剛需,但是它是符合精神上的需求,所以創業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快速燒錢去把量鋪起來,而是要慢慢經營的,花一段時間去培養盈利模式,而且最終是能夠培養起來的。

36氪:是因爲這些公司更有可能做到一定規模也不會“遭遇”AT?這樣看來會讓人比較安心?

鄭俊聰:其實也不是說更安心,跟騰訊或者阿里競爭的公司我們還繼續投,但我們投的方向,至少我們希望比其他投資機構還要更早看到某個趨勢。例如怎麼樹立中國的消費品牌,一些公司的壁壘就是它們的品牌。中國比較缺乏滿足國人消費需求的自主品牌,但是市場又這麼大,中產階級的崛起至少讓這個(消費升級)市場有5億人口,那我們不要把這個市場給到外國人。

36氪:除了大消費領域,祥峯中國最近還比較關注的行業是?

鄭俊聰:我們認爲從衣食住行,以及AI領域都會有很大的市場,所以AI也是我們最近關注的重點,因爲我們覺得這是科技領域的下一個轉折點。投資的方向不一定是那些一家獨大的公司,一些高端企業可能會有10個品牌,那種也不算多了。交通、醫療、教育到電商我們覺得都會有新的模式,但是隻要切換到移動互聯網平臺,這些領域通常就需要燒錢。

36氪:區塊鏈呢?你會看嗎?

鄭俊聰:我會看,但我覺得從本質上講比較難實現,因爲它其實很沒有效率的,本質是去中心化的原因,所以它不是提高生產力。從我這個角度來說,因爲其他東西包括半導體,到電腦,到互聯網,到人工智能我覺得都是在提高生產力的,但是區塊鏈是反的,反而是把生產力降低了。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說我覺得區塊鏈不是很有價值的。

反而是人工智能更有價值,它會改變我們很多事情,所以我現在花90%的時間在人工智能方面。

談生態:做VC不能太強勢

36氪:祥峯現在的LP構成是怎樣的?

鄭俊聰:淡馬錫還是我們最大的LP,此外還有一些母基金、大學的養老基金、一些機構投資者。我們也有人民幣基金,LP主要是國內的大機構。

36氪:淡馬錫對你們的期望是什麼?

鄭俊聰:跟其他LP一樣,希望儘可能要爲他們基金賺錢。同時因爲我們投了一些早期項目,他們也希望看到這些項目的發展和轉變,讓我們有一些最前端的信息和好的早期項目可以提供給他們。

36氪:你覺得你個人的投資邏輯,和其他VC相比有何最大不同?

鄭俊聰:我覺得自己最擅長獨立判斷,很喜歡思考整個產業鏈跟架構的來龍去脈。我很喜歡拼圖,因爲我是工程師出身的,所以我會更喜歡把未來這個社會,包括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很大的拼圖。很多東西在逐漸成型,而我就是在不停地摸索這個邏輯,或者說用什麼樣的方式把各種事物連接起來。所以我在做投資的時候會從基本面去思考創業者在做的事情、會出現哪些問題,給社會帶來什麼價值,以及如何去建立壁壘。我不希望做一件事要很趕時間,至少要讓我想象出它的邏輯。所以我們基金的失敗率很低,從08年到現在失敗的項目不到10%。

36氪:理工科的人去做投資,其實還蠻有優勢的?

鄭俊聰:會有些優勢,因爲相比文科生來說可能會更懂技術,思考起來也偏於理性。但是有時候太深陷於技術,這也是理工男做投資的短板。其實我沒有上過商學院,但是從我工作一開始就在學習。我做過研發、項目經理、運營,也做過公司的總裁,管理上千人的團隊,我覺得投資很容易,就是把錢給出去,但是你要怎麼把錢賺回來是很難的,往往要經歷比較曲折的過程才知道商業邏輯是什麼,這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36氪:你會覺得擁有一個比較曲折的經歷對於投資人來說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嗎?如果把個人履歷、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性格天賦這些按照一定順序做排列,你會怎麼排?

鄭俊聰:我覺得商業判斷能力很重要,這是一個比較綜合的素質,包括了聰明、勤奮、學習能力以及對事物的理解。我覺得很多年輕的投資者會出現各種問題,因爲經歷不夠,但是我還是比較喜歡用年輕人,因爲學習能力很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開放。

36氪:你本人怎麼看待中國VC的行業生態,或者說同行之間的種種競爭?

鄭俊聰:同行就像鄰居,有時會跟你合作,你自己投資的企業他們會跟投一期,有時候又是競爭關係。我們不會採取跟別人敵對的姿態,因爲我們知道以後大家很可能要合作的,都在一個圈子裏。但是該去競爭的時候也是要爭,競爭也有很多種方法。

36氪:有你本人特別欣賞的機構或者投資人嗎?

鄭俊聰:除了我們之外?我覺得都可以。祥峯的目標其實不用做更大,但是我們要比別人更專業,很關鍵的一點是挖掘項目要更早期,我們希望可以比別人更早、更準地看到趨勢和未來。

36氪:有人曾總結,最近幾年,最後獲得比較大收益,又能夠打響自己影響力的,往往都是偏強勢的投資方,你怎麼看待這事?

鄭俊聰:錢多錢少只要投出去了,都是希望創業公司能不斷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作爲VC去主導太多,反而會讓創始人沒有太多創意。所以控制公司,讓公司的經營更有效率,這比較適合PE去做。VC不同,每天都在挖掘新的東西,其中很多事情自己是沒有經驗的,這時候以支持者的身份站在創業者背後就好了,大家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如果太強硬的話就容易把船弄斷了。

36氪:你現在焦慮嗎?會很迫切地想投出下一個摩拜嗎?

鄭俊聰:投資摩拜肯定是讓人非常自豪的,但是我們還要繼續找尋更多的很成功的企業。很多事情你不能急,着急的話你會投錯,所以我心裏會有這個目標,但我不能說我明天就要再投出來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