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鴻評論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 Facebook計劃在明年推出自己的加密貨幣,建立自己的數字支付系統,通過區塊鏈網絡進行全球化的快速轉賬和結算。

BBC報道稱,Facebook希望創造一種數字貨幣,使得用戶無論是否擁有銀行賬戶,都能提供負擔得起較爲安全的支付方式。其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開始測試自己的數字加密貨幣“Global Coin”,到2020年一季度在12個國家推出相關數字支付系統。

Facebook及其合作伙伴希望將該數字貨幣與包括美元、歐元和日元在內的一籃子現有貨幣掛鉤,以防其幣值劇烈波動。並已就運營和監管問題徵求了美國財政部官員的意見。

Facebook以加密貨幣技術涉足傳統銀行支付領域,直擊了用戶長期忍受的兩大根深固的痛點: 時效滯後、成本極高。

以美國爲例,各大銀行和信用卡公司早在70年代就建成了複雜的支付系統,大額交易的實時支付和清算用的是美聯儲的Fedwire,大批量、小額、非實時交易用的是ACH(自動清算中心),各大銀行還有自己組織的CHIPS(銀行間清算所)。另外,如果是跨國支付,還涉及到與近百個國家內部的支付系統對接。

傳統銀行的支付系統之所以時效滯後、成本極高,是因爲其系統核心架構是基於70年代陳舊的電報思維邏輯。比如全世界跨境支付最重要的SWIFT系統,邏輯架構脫胎於70年代的電傳系統,只不過將報文格式進行了標準化,核心功能仍相當於電報局。各國金融機構加入該電報系統,但實際支付和清算仍必須依賴各國內部底層支付系統。換句話說,報文流動和資金流動無法同步。

因此當一筆錢從一個國匯到另一個國時,底層的報文交換和支付清算流程極其複雜。

SWIFT系統是金字塔型架構,報文必須經由一個樹狀的節點體系轉發。轉賬指令從開戶行出發,經過SWIFT的國家處理中心轉往另一國家的處理中心,再轉往接受行,中間還可能涉及中央銀行做清算。整個報文傳遞需要涉及5箇中間節點,每個節點都會存儲報文信息,仔細評估轉款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然後不斷向匯出行發出狀態報告。

這一連串的服務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還要單獨收費。如果一切正常,第二步纔是真正啓動支付系統。而且這個支付系統的每個中間節點的銀行也都要收取手續費,不僅雁過拔毛,它們還想盡可能長時間的截留客戶資金,所以國際匯款常常要3-5天才能到賬。

跨境匯款中的手續費及外匯交易差價是銀行利潤最高的部分。這些費用包含匯出銀行、接收銀行、途徑銀行的手續費、SWIFT的報文轉發費,特別黑暗的就是外匯交易差價。我們看到的國際外匯牌價只是大銀行和跨國公司們享受的特殊牌價,而普通人匯款時的外匯買入和賣出的差價是各大銀行自己設定的,這往往是跨境匯款成本高昂的主要部分。根據世界銀行對119個國家跨境支付的調查報告顯示,各國跨境支付的平均真實成本高達10%,最低的國家也有2.3%(新加坡匯款到孟加拉國),最高的竟然達到26%(德國匯款到克羅地亞),即便是最常見的從美國匯款到中國,跨境支付成本也高達10.58%。

傳統銀行從外匯交易和跨境匯款中賺取了高額的利潤,同時也爲世界各地間的交流增加了很多阻礙。

Facebook作爲一個社交媒體平臺,其商業模式在於將盡可能多的人吸納進自身的體系,儘量消除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障礙,而這明顯與傳統銀行“佔山爲王”“雁過拔毛”的盈利模式存在根本上的衝突。

因此Facebook應用最先進的數字科技,通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字貨幣,打破了傳統金融的壁壘,不僅造福消費者,也符合其自身利益。

Facebook的數字貨幣計劃直擊消費者痛點,擁有非應用前景常廣闊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加密貨幣點對點的支付方式,更加安全有效;與美元、歐元和日元等國家主權貨幣掛鉤,使得匯率相對穩定,規避了匯率波動風險;最重要的是繞開了銀行支付的高延時與高成本,替消費者節省了時間、降低了成本。

當然,Facebook的數字貨幣計劃想要真正實現,還需要多國金融主管部門的批准。而傳統銀行對本國金融體系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受到挑戰的又是它們利潤最豐厚的支付領域,所以一定會爆發一場針對金融主管部門的遊說大戰,Facebook這條路想必會走得非常崎嶇。

但是如果最終成功,Facebook將在金融科技領域掀起一場新的風潮,甚至顛覆現有世界金融格局。擁有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等“基礎設施級別”社交應用的Facebook公司,其20億用戶不僅基數巨大且遍佈全球。如果再有數字貨幣可隨時轉移財富的助力,信息流和資金流完全同步,Facebook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將如虎添翼,對現有世界金融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當然,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也許還會產生其他新的問題。比如Facebook會不會濫用其壟斷地位?數字貨幣如何遵守當地法律及資本管制要求?很多問題是我們今天無法預見到的。但爲了避免“屠龍勇士最終化身爲惡龍”,就要在體系內留下能夠約束它的力量,如官方的數字貨幣、其他科技巨頭的數字貨幣等,通過互相牽制,使得體系處在一種平衡狀態,即使想要作惡也不敢、不能。

相較於Facebook,國內金融科技企業從技術上、思維層次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者均屬於封閉體系的銀行賬戶模式,即便是獲得了世界各國的銀行牌照(極難實現),在與各國內部的底層支付體系對接進行跨境支付時,也無法避免SWIFT模式的所有缺陷。頂層架構設計的根本缺陷,使它們無法在跨境支付領域與Facebook的數字貨幣模式展開競爭。

總體而言,Facebook推出加密數字貨幣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即便不能徹底取代傳統銀行的作用,也能發揮“鯰魚效應”,讓銀行產生危機意識,主動改進服務降低收費,使消費者從中受益。

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