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利潤、企業所得稅,和政府轉移支付(如社保、醫療、教育、養老支出)等因素,是影響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的關鍵。在中國內部,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冷熱不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值在各地之間有明顯差異。

■ 文 | 鴻評論

2019年,中國頂住了經濟結構轉型與貿易戰的內外壓力,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新臺階,作爲擁有14億人口的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個成就來之不易,值得欣喜。

然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比值對於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更有價值。2018年我國該比值是43.7%,發達國家普遍在60%以上,發展中國家則大部分在30%至40%之間。

企業利潤、企業所得稅,和政府轉移支付(如社保、醫療、教育、養老支出)等因素,是影響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值的關鍵。

在中國內部,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冷熱不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值在各地之間有明顯差異。

比如上海與武漢。兩市的人均GDP不相伯仲,然而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卻比武漢高出52%!以2018年數據爲例,武漢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21萬元,人均GDP13.63萬元,比值30.9%。同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6.42萬元,人均GDP13.5萬元,比值47.55%。兩者相差16.65個百分點。同樣是創造100元GDP,爲什麼上海人能拿走48元,武漢人只能拿31元?

政府轉移支付不足,這是武漢收入佔GDP比重大幅低於上海的最重要原因。

從下表可以看出,2018年兩市用於民生項目的各項公共預算,武漢均明顯低於上海,上海人均公共預算支出達到了3.89萬元,武漢僅有1.77萬元,上海比武漢多出一倍有餘。

從人均公共預算占人均GDP的比例來看,上海達到了28.81%,武漢僅有12.99%,兩者相差15.82個百分點!幾乎等於兩市個人收入佔GDP比值之差(16.65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正是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的差異,造成了兩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比值上的差距。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武漢人均GDP雖然比上海還略高2000元,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上海作爲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最高,經濟發達讓老百姓更富裕,老百姓消費能力更強又反過來促進經濟增長,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政府作爲市場組織者,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國正處於調整產業結構、轉向以消費爲主的經濟模式的關鍵時期。未來如何更好地通過轉移支付惠及民生,讓老百姓真正得實惠,讓社會實現公平穩定,讓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這是中國成爲發達國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必須應對的關鍵挑戰。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