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27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的文章《那時是日本,現在是中國》稱,美國把別國當成自身經濟問題的替罪羊,如今對中國的抨擊就像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的抨擊一樣,但這一次結局可能完全不同。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5月7日刊發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文章稱,美國難以撼動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特朗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決定是個災難性的戰略錯誤。

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文/何大隆)當前中美經貿摩擦正熱,從中可見一條脈絡:在冷戰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抓住機遇,綜合國力迅速增長,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體現;而美國陶醉於冷戰“勝利成果”,忽視經濟全球化對其自身的衝擊,國力式微,資本主義道路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美國現將自身經濟發展問題全都怪罪於中國,表面上挑起與中國貿易摩擦,實際上是想從經濟上、科技上、制度上打壓中國,遲滯中國的發展。

西方對全球化衝擊反應遲緩

上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三大因素促成以互聯網爲標誌的新技術革命和新一波經濟全球化快速興起:一是柏林牆倒塌,蘇聯東歐陣營解體,爲全球形成統一大市場創造了條件;二是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爲生產要素快速流通與交易提供了技術支撐與保障;三是中國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十多億人加入了世界市場,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這三大因素綜合起來造就了新一波經濟全球化快速興起。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五大影響:使得資金、技術、信息、市場、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有效配置,生產規模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全球財富快速增長;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向生產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流動,造成自身一些產業轉移,出現所謂產業空心化、鐵鏽地帶現象;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物美價廉商品進入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當地形成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進入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對當地有限的就業、住房、醫療、交通、教育等公共資源造成巨大壓力;五是西方國家資本家賺取高額利潤,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又缺失監管,出現所謂“反全球化”現象。

世界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衝擊與挑戰基本上採取三種模式:一是消極被動的“美國模式”,即全靠社會保險兜底,對失業工人給予失業救濟;二是稍微積極主動的“德國模式”(德國在兼併前東德過程中的做法),即對失業工人進行補貼和職業培訓,讓其轉崗再就業;三是更爲積極主動的“中國模式”,即加大對教育、職業培訓和社會保障投資的同時,對產業進行改造升級,鼓勵創新創業,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衝擊與挑戰。

全球化呈“東西方共治”趨勢

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一個從“單向流動”到“雙向流動”的歷程:在發展初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其經濟、技術優勢,大力推動它們的技術、資金、信息、商品大量單向向發展中國家流動,極大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之後隨着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它們的技術、資金、信息、商品也開始向發達國家流動,經濟全球化呈現雙向流動態勢。

這一雙向流動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建設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西方發達國家在單向流動時期,熱衷於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高額回報和物美價廉消費;而到了雙向流動時期,卻忽視經濟全球化對就業機會乃至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帶來的深刻影響,政府遲遲未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裏,更談不上如何改革、有效應對了。

經濟全球化還經歷了一個由“西方治理”到“東西方共治”的歷程。在發展初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藉其經濟、技術優勢,主導世界經濟的運行和貿易規則的制定,經濟全球化基本上由西方推動與治理;但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經濟增長乏力,貧富差距擴大,治理明顯滯後,“反全球化”思潮抬頭,此時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壯大,及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經濟全球化治理的新理念,經濟全球化呈現出“東西方共治”的趨勢。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陰影中,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南北發展差距擴大;國際局勢持續緊張;恐怖主義、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經濟全球化受到廣泛質疑,國際經貿體制面臨嚴峻挑戰,這都亟待有識之士出來指明出路和前進方向。中國政府及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一是爲經濟全球化發展增添強勁動力;二是爲全球治理提出全新理念,提倡包容、開放和共商、共建、共贏、共享,摒棄零和遊戲;三是大幅提升中國自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確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

西方施政不當卻找替罪羊

正當中國“一心一意搞改革、聚精會神抓建設”時,西方國家也幹了兩件事:一是忙於到處推廣“民主自由”政治經濟制度,給中東、中亞地區和世界局勢帶來持續不斷動盪;二是忽視經濟全球化的嚴重衝擊,不僅不實施自身改革,相反卻放鬆制度監管,以至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之後,中東、歐美地區又相繼發生“難民潮”和“恐襲潮”,西方國家政府更加難以應對,錯失發展良機。

西方國家本該坐下來冷靜反思自己這些年所犯失誤,予以糾正,走出困境。遺憾的是,它們現在大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一錯再錯。英國從“公投脫歐”到最後脫離歐盟,至少失去五年發展機遇;美國目前至少失去四年發展機遇;法國等擺平了“黃背心”運動,也至少失去四年發展機遇。

美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自身發展得了“美國病”,卻“急病亂投醫”,拿中國作爲“替罪羊”,根本治癒不了美國病。特朗普現在認定美國在經濟全球化中喫了大虧,將美國當下的困境全部歸咎於經濟全球化。他在國際上不斷“退羣”,在國內又沒想好怎麼去搞改革、抓建設。他可以“砸爛一箇舊世界”,卻未必能“建立起一個新世界”。特朗普既找不到美國病的內因,也開不出治癒美國病的“處方”,他現在的所作所爲純屬“拆東牆、補西牆”,面對一大堆發展難題,是“剪不斷,理還亂”。在經濟科技全球化時代,特朗普政府反對意大利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自己又一次錯失合作發展的機遇,還不惜圍堵華爲公司,逆時代潮流而動,不僅徒勞,而且可悲。

中方堅守原則且靈活應對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既是經濟全球化風起雲湧的40年,也是中美建交風風雨雨走過的40年。處理好中美關係發展,爲中國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環境,始終是中國面臨的一大課題。

中國改革開放之際,正值中美兩個大國建交之時。美國是當代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中美關係發展中獲得不少“正能量”:大量資金、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及管理經驗,還有最惠國待遇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同時,美國也不免帶來一些干擾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負能量”。但中國幾任領導人力挽狂瀾,化危爲機,使中美關係保持總體平穩健康發展,爲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了良好環境。

應對當前中美經貿摩擦,將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再出發新時期的又一次“化危爲機”新實踐,須將“靈活性”和“原則性”結合好,對於美方要求中符合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方向的予以考量,而對美方有關涉及中國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訴求,中國必須堅守原則,寸步不讓。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和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近來中國對外開放進程加快。2018年4月中國領導人博鰲講話,宣佈金融、汽車等行業放寬限制,大幅降低關稅,保護知識產權。2019年3月中國又宣佈加快制定外商投資法相關配套法規,擴大電信、醫療機構、教育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等對外開放。中央政治局再次強調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擴大外資市場準入,落實國民待遇。

中國現在的改革到了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刻,唯有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冷眼觀世界,改革更自信”,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既定目標穩步前行。(作者爲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前常務副主任)

【延伸閱讀】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美國難以撼動中國在“印太”影響力

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5月7日刊發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文章稱,美國難以撼動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特朗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決定是個災難性的戰略錯誤。

文章稱,近年來,已經有許多文章探討了美國因中國不斷擴大的影響力而將政策重點轉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問題。然而,不那麼明確的是,該地區本身是如何應對華盛頓在2017年12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宣告的戰略競爭新時代的。

文章稱,儘管更廣泛地區的表現有好有壞,但底線是:雖然華盛頓改變了姿態,可中國經濟的引力正在對整個印太地區的戰略行爲產生長期影響。

文章指出,從某種程度上講,日本仍然是美國在亞洲盟國中最穩固的持久支柱之一。儘管如此,如果以爲日本把所有賭注都下在同一項戰略上,那就太天真了。安倍2018年10月對北京的訪問打破了持續七年的日中關係僵局,表明東京有意開始對未來的戰略雙面下注。安倍還爲日本未來在“一帶一路”倡議項目上的合作敞開了大門。

文章稱,在中國、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競爭中,東南亞現在已經成爲新的“大博弈”舞臺。從菲律賓到文萊再到緬甸,中國的經濟存在爲其創造了一系列政治和外交政策機遇。美國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影響的分量。

在印度,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在過去五年裏推動印度與美國建立了比其他任何時期都要密切的戰略關係。儘管如此,印度還是對與美國的經濟關係感到不滿,因爲特朗普政府決定剝奪印度此前在向美國市場銷售印度商品時享有的優惠關稅地位。文章指出,與日本的安倍一樣,莫迪也在對美戰略和對華戰略上雙面下注。

文章認爲,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大戰略中缺少的因素是經濟力量。無論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會在整個地區催生什麼樣的新軍事能力和軍事原則,事實證明,就美國的長期國家利益而言,特朗普政府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的決定都是個災難性的戰略錯誤。

(2019-05-29 11:49:57)

【延伸閱讀】外媒:美國未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

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 外媒稱,美國特朗普政府5月28日未將中國列爲匯率操縱國,這避免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貿易戰進一步升級。

據路透社5月28日報道,美國財政部在提交給國會的半年度報告中稱,美國所有主要貿易伙伴都不符合2015年認定的匯率操縱的相關標準。美國財政部稱,過去一年中國央行對外匯的直接干預有限。

美國財長姆努欽在一份聲明中說:“鑑於在雙邊貿易順差巨大且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過去一年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8%,財政部將繼續加強與中國在匯率問題上的雙邊接觸。”

聲明稱,中國改善經濟基本面將支持人民幣走強,並有助於減少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2019-05-29 11:18:28)

【延伸閱讀】斯蒂芬·羅奇:美對中國發難是一個嚴重錯誤

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27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的文章《那時是日本,現在是中國》稱,美國把別國當成自身經濟問題的替罪羊,如今對中國的抨擊就像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的抨擊一樣,但這一次結局可能完全不同。

中日成美國不良習慣的受害者

文章介紹,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署後,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在一段評論日本的話中說:“如果他國政府對假冒或仿造美國產品的行爲聽之任之,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在偷走我們的未來,這就不再是自由貿易。”今天的情形在許多方面猶如翻拍這部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但不同的是,一個電視真人秀明星取代了一個好萊塢影星成爲總統,中國取代了日本。

在上世紀80年代,那時的日本被形容爲美國在經濟上的最大威脅。在與美國的對峙過程中,日本最終退縮了,但它爲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近30年“失去的”時光,經濟停滯,通貨緊縮。

文章稱,今天同樣的情節也發生在中國身上。中日有一個相同點:二者都成爲美國不良習慣的受害者,即把別國當成自身經濟問題的替罪羊。就像上世紀80年代抨擊日本一樣,如今美國抨擊中國也是美國宏觀經濟不知不覺日益失衡的結果。在這兩起事件中,美國國內儲蓄的急劇短缺催生了鉅額的經常賬戶逆差和貿易逆差,從而爲美國與亞洲兩個經濟大國開戰——儘管相隔了30年——埋下了伏筆。

美國所謂貿易問題是自己造成的

文章介紹,1981年1月里根上任時,美國國內淨儲蓄率佔國民收入的7.8%,經常賬戶基本平衡。兩年半後,拜里根的減稅政策所賜,美國國內儲蓄率降至3.7%,經常賬戶和商品貿易餘額陷入長期赤字。在這方面,美國所謂的貿易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然而里根政府拒不承認。

文章稱,里根政府幾乎或完全沒有認識到儲蓄與貿易失衡之間的聯繫。相反,美國把責任歸咎於日本,因爲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前半段佔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的42%。抨擊日本的言論甚囂塵上,許多人抱怨日本的貿易行爲不公平、不合法。當年打頭陣的就是一名年輕的美國副貿易談判代表,名叫羅伯特·萊特希澤。

30年過去了,歷史出現了驚人的相似之處。與里根不同的是,特朗普接手時的美國經濟並沒有充足的儲蓄。特朗普上任時,美國國內淨儲蓄率僅爲3%,比里根上任之初時的一半還低。但是,和鼓吹“黎明重臨美利堅”的里根一樣,特朗普也選擇實施大規模減稅——這次是爲了“讓美國再次偉大”。文章認爲,結果是可以預見的:聯邦預算赤字擴大、遠超私人儲蓄的週期性增長額、美國的國際收支餘額繼續深陷赤字。

文章稱,這時中國承擔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所扮演的角色。表面上來看,這種威脅似乎更加可怕。中國佔美國2018年商品貿易逆差的48%,而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前半段的佔比爲42%。但這種比較被全球供應鏈扭曲了,而全球供應鏈在上世紀80年代是根本不存在的。經合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中雙邊貿易逆差中,大約35%至40%的部分是由在中國境外生產但在中國組裝並運往美國的商品產生的。這意味着在目前的美國貿易逆差中,中國製造的產品所產生的逆差實際上比上世紀80年代日本產生的要少。

美“翻拍打壓日本老電影”令人不安

文章稱,和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進行的抨擊一樣,如今對中國的抨擊已經被人順手與美國宏觀經濟的大背景割裂開來。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在不提高國民儲蓄的情況下——按照美國目前的預算走向看,提高國民儲蓄的可能性極小——貿易只會從中國轉移到美國的其他貿易伙伴身上。由於這種轉移很可能轉向全球成本更高的平臺,所以美國消費者將受到影響,實際效果相當於增稅。

文章表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召來了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發動貿易戰的老手萊特希澤,來主導對中國的發難。不幸的是,萊特希澤今天對宏觀經濟觀點的理解一如當年,似乎還是摸不着頭腦。

文章指出,儲蓄不足的美國經濟所面臨的嚴峻宏觀經濟制約因素被忽視是有原因的:美國沒有哪一位選民支持通過削減預算赤字、提高國內儲蓄來減少貿易逆差。美國想的是魚與熊掌兼得:醫保體系吞掉了GDP的18%,國防開支超過排在美國之後的七大國的軍事預算總和,而減稅則導致聯邦政府的收入佔GDP的比重下降到16.5%,遠低於過去50年來的平均水平。

文章最後寫道,至少可以說,翻拍這部老電影是令人不安的。美國再次發現,抨擊別人——那時是日本,現在是中國——要比量入爲出容易得多。只是這一次,這部電影的結局可能完全不同。

(2019-05-29 11:18:13)

【延伸閱讀】外媒稱中美競爭將成香會焦點 中國派防長參加對話會

參考消息網5月29日報道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5月28日報道稱,5月31日亞洲最重要的安全峯會——香格里拉對話會將在新加坡拉開帷幕。2019年對話會將再次以官員和學者在各種安全問題上的觀點爲主要內容,但考慮到不斷加劇的中美競爭近幾周受到的地區和國際關注,這個話題預計將佔據這次對話會的頭條。

報道稱,香會上反覆出現的焦點之一往往是中美關係的狀態,人們常常老生常談地將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稱爲全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2019年尤其如此,在香會舉行之際,加劇的中美競爭將成爲與會者和觀察人士關注的焦點。在對話會舉行之前,新聞焦點是中美關係狀態的具體表現。但更大的圖景是,在過去一年裏,不斷加劇的中美關係緊張已經逐漸具體化,它現在越來越像是一場更長期的中美競爭。

報道稱,2019年的香會將聚焦這個問題的各個方面。中國將派國防部長參加此次對話會,這是近十年來的首次;美國代理國防部長沙納漢預計將進一步概述美國“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的防務問題。這會在未來幾天令中美關係的動態成爲焦點。

此外,中美競爭可能還會籠罩本屆香會的其他方面。與往屆對話會一樣,該地區其他國家的發言以及它們對他國所提問題的回答將值得關注,人們可以據此判斷它們如何評估中美競爭這個變量。

報道認爲,中美競爭可能也會影響本屆香會的其他會議,包括關於朝鮮半島安全和亞洲安全秩序演變的全體會議,以及同時舉行的各種特別會議。2019年特別會議的焦點之一是南太平洋的競爭等,這證明了安全問題與其他領域存在交叉。

報道稱,2019年的香會預計將聚焦中美關係,但無疑也會有其他值得關注的事態發展。然而,考慮到2019年對話會之前亞洲安全環境的狀態,可以肯定地說,中美競爭的話題將籠罩這個亞洲最重要的安全峯會。

(2019-05-29 10:01:00)

【延伸閱讀】美專家:美企圖儘早下手阻止戰略對手 中國不會聽之任之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道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5月25日發表對美國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戴博的專訪文章。戴博在專訪中稱,中美當前絕不僅僅是貿易衝突,美國已將中國視爲必須提前遏制的戰略對手。文章摘編如下:

視中國爲“意識形態對手”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問:戴博先生,當前對中美衝突的分析涉及範圍很廣,從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談判戰場一直到新冷戰。我們目前究竟正在經歷什麼?

戴博答:首先,我們必須清楚,這種衝突不是特朗普自己選擇的。我們正面臨大國崛起帶來的歷史和結構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在許多方面給美國蒙上陰影。不少美國人認爲中國不僅僅構成經濟挑戰,也是意識形態上的競爭對手。當然,還有風格極其粗暴的特朗普的因素。

問:意識形態上的競爭對手——這聽起來不僅僅是貿易衝突……

答:這絕不僅僅是貿易衝突,這是關於世界秩序的重新調整。認爲中國企業華爲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是一個明顯的跡象,表明這不僅僅關係到關稅。特朗普剛剛引爆了最大的炸彈。如果我們現在認爲,“這只是他可以撤回的談判策略”,那麼我們必須考慮這對美國的代價有多大。

宣揚“不能太遲遏制中國”

問:他的決策對美國的代價有多大?

答:首先,有33家美國大公司是華爲的供應商,包括谷歌和高通。所有這些公司都不允許向華爲出售任何產品。其次,即使華盛頓收回這一舉措,中國也將根據經驗決定在未來自給自足。中國人不希望陷入受到美國及其旗艦公司威脅的境地。不要忘記,如果特朗普撤回這一舉措,他將失去信譽。只進行大規模威脅的政策最終會失效。

問:那麼,考慮到這樣的成本,特朗普爲什麼這樣做?

答:只有美國政府將其理論建立在中國是蘇聯那樣規模的潛在對手之上,這麼做纔有意義。也只有遵循這樣的前提,才能說明美國願意忍受巨大的損失是合理的。

問:特朗普從誰那裏獲得了必須“不能太遲遏制中國”的理論?

答:中國是美國真正的戰略挑戰,這是美國兩黨的共識。但有跡象表明,這一理論的代表肯定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支持文化衝突新理論的其他委員。當然,特朗普前任首席顧問斯蒂芬·班農仍然是一個因素。他是“應對中國當前威脅委員會”的成員。他說過一句話:“100年後我們回顧往昔,想知道爲什麼我們沒有做更多。”

問:如果特朗普遵循博爾頓和班農的提議,那麼除了對抗還有其他選擇嗎?

答:特朗普認爲,他的對華政策將有助於他的2020年大選。2016年,中國是競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現在他表現得很堅決,並強調要兌現承諾。他認爲他的基礎選民賞識這一點。企業的觀點則相反,中國市場對它們非常重要。企業會問,這將走向何方?這對特朗普來說也將適得其反。中國不會對華爲問題坐視不管。顯然,中國會考慮在最容易打疼美國的地方進行反擊,例如稀土出口。中國不會保持被動。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