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祖回答說:“因爲有很多人想當天子。五代時期,節度使在地方是最高權力者,有判處罪人死刑的權力。

宋朝順利實現統一天下的原因

宋朝用十幾年時間就平定了天下,沒太費力就獲得成功,原因在於當時的形勢,這比唐太宗統一天下容易得多。

隋末中國也是四分五裂狀態,可那時各國都相當強大,都是由民間闖蕩出來的人新建的。例如,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都是建國的第一代首領,是相當優秀的人才。據說竇建德的人品在李世民以上。唐太宗也很優秀,但要打敗其他國家非常不容易,是勢均力敵的較量。

而宋初各國割據的情況與唐初大不相同,割據的各國早在兩三代前,即唐末或五代中期就形成了,到此時已度過相當長的和平時期,都趨於文弱,沒有什麼真正的實力。像南唐、蜀這樣的國家多少代沒有戰爭,儼然是個藝術保護國。只有位於中央的五代更迭的汴京地區始終戰亂不止,時常有契丹入侵,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受盡折磨,同時也受到戰爭的鍛鍊。

宋太祖出自受到戰爭鍛鍊並且兵力最強的國度是非常幸運的。長期以來軍人非常傲慢,再加上自周世宗以來大將和天子身先士卒,首先受到戰爭的鍛鍊,所以由這樣的國家和天子完成天下統一事業比較容易,不需要進行什麼大戰就成功了。

太祖收回權力的策略

宋太祖出自這樣的地區,非常清楚五代持續戰亂的原因。雖說不是周世宗那樣的天才,但他比較豁達,是戰後穩定人心,抑制猜忌非常有方的人。大致完成統一大業後,他開始用極其溫和的辦法收回被下面掌握的權力。

首先收回親兵將領的兵權,然後又逐漸削掉唐末以來一直很有勢力的藩鎮的權力。在這方面,是謀士趙普最先建議太祖收回大將兵權的。起初太祖沒把這當回事,可趙普進言說,即使他們本人無意叛離,但有可能受其部下的蠱惑,很難保證一定不出現叛離。太祖覺得言之有理,於是採取溫和的手段收回了兵權。

擁戴太祖當天子的人中有個叫石守信的人,太祖即位後他曾掌管親兵。有一天晚上,太祖與他共飲時說:“在你們的幫助下我由節度使當上天子,你可不知道當節度使多麼快活。現在我夜裏常不成寐。”聽後石守信不解,問其原因。太祖回答說:“因爲有很多人想當天子。”石守信說:“現在天命既定,誰還能有異心嗎?”太相說:“雖說你不想當天子,但像你們硬讓我穿上黃袍那樣,軍隊還可能擁立你當天子嘛。”石守信有些驚慌,問道:“這麼說如何是好呢?”太祖回答說:“人生短暫。富貴了,沒有比守着滿堂兒孫度過快樂一生更美的事。沒有必要操心軍隊的事了。”就這樣,在和平的氣氛中收回了兵權,把這些將領放到大地方當節度使去了。

爲了削弱藩鎮的權力,每當更換節度使時,就逐漸插進文官。從唐末到五代,地方官吏由節度使任命,而自此時開始,不經節度使之手而由上面直接任命,直接隸屬朝廷,不受節度使節制。另外,在節度使之下設通判官職,節度使只是名譽,地方稅收等財政事務實際上由通判負責。通判是個臨時性的官職,宋朝的政治是讓臨時的官吏執掌實際的政務。

總起來說,節度使是高職高薪卻有職無權的官吏,徒有虛名。太宗時期,授予這些節度使親王、將相、大臣等名譽稱號。五代時期,節度使在地方是最高權力者,有判處罪人死刑的權力;宋太祖要求判處罪犯死刑時必須上報朝廷,在朝廷覈查後才能執行。如上所述,兵權、司法權、財權都收回到朝廷。

本文選摘自《中國史通論》(精裝)內藤湖南 著 夏應元 / 錢婉約 譯,出版:九州出版社

本書是漢學大師內藤湖南關於中國歷史的通論性著作,涵蓋了從中國上古一直到晚清的時段,比較系統地體現了內藤湖南的中國史觀。

他把中國史劃分爲上古、中古(中世)、近世三個時期,介紹了每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事件與人物,並闡明其特點,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非常富有啓發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