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完成基礎的作戰訓練後,秦國軍士便要接受指揮號令的訓練。在編制訓練上,秦國是按兵種,以5人、10人、50人 、100人、1000人 、1000人爲單位進行訓練的。

在蒼茫的關中平原之上,清風所拂之處盡是昔日霸業的痕跡。一如高亢嘹亮的秦腔,這裏所承載的歷史,是如此的激動人心。八百里秦川,一個名家輩出之地,一個帝王長眠之地。

在這裏,見證了西周興起,這裏也見證了漢唐盛世。今日,我們就來聊一聊誕生在這裏的另一個傳奇:橫掃六國讓四海合一的秦軍。

一、 耕戰合一,以戰爲首

自開國便與西戎、義渠等遊牧民族交往甚密,秦人自然也是弓馬嫺熟、驍勇善戰。經過春秋數百年的發展,依託善戰的民衆,秦國最終成爲了一方霸主。但此時,秦國還尚不足以一統六國,直至商鞅的到來。

秦軍之所以能以一國軍力橫掃東方六國,與商鞅定下的"耕戰"戰略有着莫大的關係。按照商鞅自己對時局的認知,當時一個國家若要強盛,只能走"農戰"這一條路。爲了最大限度地發掘兵源,秦國規定17-60歲的男丁均要服役。這在戰國時期而言是一個普遍的制度。

但是,秦國與東方六國不同,即便是在任的低級官吏也要上戰場。

在雲夢秦簡當中,就記載了一名叫"喜"的典獄官員的故事。在秦莊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38年),他還負責處理案件,到了次年就被徵召從軍。

而且當有戰事時,秦國的男性從軍,女性則要負責後勤運輸。

▲影視劇中的商鞅

此外,秦國還有各式各樣補充兵源的手段。

其一,是以戍邊爲條件贖回被貶爲奴隸的親友。

根據睡虎地秦簡,秦國允許一個人以自願戍邊五年爲條件,贖回一個淪爲奴隸的親友。並且,這五年期限不計入正常的服役年限中。

其二,是徵發治安官吏、入贅女婿以及商人爲士兵。

同時爲了刺激百姓的戰鬥力,商鞅還設立了與之配套的獎勵耕織、軍功爵等制度。還有諸如戶籍制度、開阡陌等制度在這裏就不贅述了。

在擁有廣大兵源的同時,秦國還大量積貯儲備糧。按照史料的記載,秦國一般的縣"入禾倉,萬石一積"。在戰略要地糧食存儲量更大,如櫟陽(治所在今陝西省今西安市轄下)以二萬石一積、咸陽以十萬一積。

按照陝西出土的"一石秦權"爲單位,秦國一石重量約爲120斤。

若以一萬石爲計,那麼戰國時秦國一個一般的縣儲糧就可達120萬斤。

在收儲糧食的同時,秦國要求配套收納軍備、牲畜口糧一同作爲各地糧倉的戰略儲備資源。各地儲量之豐裕,以至於在戰後消耗不了。當劉邦在秦末進軍霸上的時候,還能以該地的糧倉儲備犒勞軍士。

▲一石(dàn)秦權實物

要達到如此規模的糧食儲量,自然也離不開對農事生產的重視。在農業方面,秦國也按照準軍事化管理的模式進行。尤其是在秦國對牛、馬的管理上,簡直令人髮指。每年年末,每個地方的官員都要對農戶的牛進行考覈。

如果耕田用牛的腰圍減瘦了,每減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

此外,每個地方都有專司放牧的官員。他需要實時掌握當地牛、馬的健康狀況。若有殘廢的,應立急向所在縣呈報。若有死亡的,則由所在縣加以覈驗後將其上繳。

如因沒有及時上報,導致覈驗時屍體出現腐敗,那麼主事者要以牛馬健康時的價值賠償國庫或者賠償甲冑納入地方武庫。

▲秦軍甲冑復原物

在制定好種種政策之後,商鞅可謂發掘出了農耕時代一個國家最大的戰備潛力。正因爲這些制度上的優勢,秦國才得以在貫穿戰國長時間的作戰中,保持充足的兵源和後勤物資。

二、 訓練嚴苛,陣法銳利

有了足夠的兵源和物資,還不足以使秦軍有能力橫掃六國。在史書上,秦軍被稱爲"虎狼之師",秦軍將士被冠之以"銳士"之名。能有這些頭銜,僅僅靠彪悍的民風還不夠。要將善於戰鬥的個體,組合成爲一支嚴整的軍隊,離不開系統而又嚴格的訓練。

在戰國時期,秦國以東方六國的練兵之法爲基礎,編成了一套極具特色的"訓練大綱"。對於基本的體質訓練,常見的方法有三種。

這第一種是"角抵",即爲摔跤。

這一訓練是爲了鍛鍊士兵的近戰搏擊技能。第二種是爲"投石",即空手投擲投石機所用的飛石。

這種石頭一般重十二斤,該方法用以鍛鍊士兵的體能和力量。

與之相銜接的即爲"超距",這一方法像我們熟知的立定跳遠和蛙跳。通過這一訓練,以鍛鍊士兵的腿部力量。

以上三種基礎訓練,貫穿秦國男性服役生涯。在農閒時刻、在戰時都不會落下。

即便是王翦率軍滅楚時,士兵們在作戰間隙依舊會保持這些體質訓練。

在體質訓練之後,還有進階的基本戰術訓練。當秦人滿二十三歲後,回到郡縣當中服役一個月,是爲更卒。之後,有一到兩年時間被徵召到指定的地方接受嚴格的作戰訓練,是爲戍卒。

他們或到咸陽,或到邊關,但訓練科目大體相同。一般上,秦人基本都需要接受"材官騎士"的訓練,

材官即爲弩兵,騎士即爲騎兵。

大體上,他們都會接觸與戰鬥有關的各類射、御、騎、馳、戰陣等作戰技能。

在靠河的地方,軍士則練習水上作戰之法。每年八月,地方的太守、都尉都會組織本地的駐軍進行軍事考覈。其他男丁,則在農閒時間進行操練。每隔三年,便有一次大型軍事演習。

在編制訓練上,秦國是按兵種,以5人、10人、50人 、100人、1000人 、1000人爲單位進行訓練的。完成基礎的作戰訓練後,秦國軍士便要接受指揮號令的訓練。在古代戰場上,軍隊以各種號令爲指示進行作戰。

秦軍號令系統分金、鼓、鈴、旗四種。"鈴"代表將帥會下達口頭命令。"金"則表示退,輕敲爲止戰,重敲則退兵。"鼓"爲攻,一聲一步,若連續不決則表示衝鋒交戰。"旗"爲方向,右則右趨,左則左趨。

以上是對應正軍的號令,"奇兵"則相反。而且敲鼓時奇兵也有相對應的行動,如一次鼓聲可能暗示他們需要向右移動。

在這些號令之外,秦軍還給不同的部曲設計了徽章,以作識別。

這也是軍士們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可惜具體的圖案今以難以考證。

同時,爲了保證每個士兵都達到可以實戰的標準。秦國制定了嚴苛的懲罰制度。學習弓弩的士兵如果在接受訓練後不能射中目標,則需要罰甲冑一件。負責訓練的伍長也需要接受懲罰。

學習駕車、御馬的士兵,如果四年之後不能嫺熟的駕馭,則戍邊四年,處罰甲冑一件。

訓練這些士兵的教官,也要撤職戍邊。

在訓練號令時,標準更爲嚴苛。

擊鼓的人,沒掌握好節奏,誅。有喧譁者,誅。不聽號令而動者,誅。

在這種接近實戰的標準下,秦國打造出了戰國時期最爲強大的部隊。

▲兵馬俑平面圖,各坑作用如同所示

有了以上種種基礎,秦軍才談得上組合部隊,打造陣法。關於秦軍的陣法,我們擁有最好的樣本:兵馬俑。

從兵馬俑的配置可知,秦軍列陣時,以弓弩爲先,帶矛、戈的重步兵爲後。另外,車、騎、步混成部隊另組一陣。

根據兵馬俑的樣式,秦軍半數以上的步兵以弓弩爲首選武器,同時配備銅劍以防短兵相接。同時,從這種強調先發制人的排兵佈陣可看出,當時的秦軍鋒芒何其銳利。

三、 長平之役,戰法典範

通過以上敘述,或許大家可體會到秦軍的戰鬥素養何其之高。但是這也只是紙上談兵,我們來看看秦國打得最爲艱難的一次戰役——長平之戰。此役,大家最爲熟悉的莫過於趙括紙上談兵和白起坑殺降軍。

▲長平之戰示意圖,藍色爲秦軍

若單就戰術來看,這是秦軍一次完美的大規模兵團作戰。指揮此役的白起,幾乎手握當時秦國的所有兵力。在最後階段,秦軍數十萬人打出了一次完美的配合。長平之戰的決戰時期,秦軍的戰術很明確:

以少量輕裝步兵引誘趙國主力出戰,以裝備勁弩的步兵主力在正面與之交鋒。

與此同時,以數萬輕步兵、騎兵在兩翼展開對趙軍分割包圍,並阻斷其後方糧道。

從結果上看,每一部的秦軍都完美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搶奪韓王山的奇兵和橫亙在故關前的輕騎兵,完美地阻斷了趙軍主力與後方的聯絡。在後方陣地的趙軍後勤部隊面對秦軍的封鎖,亦不敢輕易出戰。最終,彈盡糧絕的趙軍剩餘主力選擇了投降。

▲影視劇中的白起

雖然在事後,白起的所作所爲令人不恥。

但是在此役中,秦軍在臨時組建如此大規模兵團的情況下,依舊錶現出這般執行力與戰鬥力不得不嘆令人讚歎。

這支部隊,這樣的訓練,放之歷朝歷代都難以有人與之匹敵。只不過,強梁者不得善終。

在以統一爲大業的情況下,秦國奉行這種體制還能行得通。不過,在統一之後,繁重的兵役和高壓的訓練便會拖垮渴望和平依舊的百姓。商鞅在變法之時便說過,"國強而不戰 , 毒輸於內 "。當四海歸一後,秦始皇依舊大規模用兵,這讓本就疲敝的天下難以承受。是故,在他過世後,各地烽火四起。一個開創統一大業的王朝,在短短十餘年內便歸於塵土。

所謂剛柔並濟,今日熱愛和平的中華兒女,沒有忘卻秦川漢地上的勇猛習氣,也沒有丟失和善中庸的處世之道。戰國烽火百年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與精神,早已熔鑄進華人的血脈之中。在風雲激盪當中,我們有信心亦有信念,策馬揚帆,直掛滄海。

參考資料:

《商君書·農戰第三》

《尉繚子·勒卒令》

《尉繚子·兵教令》

《尉繚子·經卒令》

蔡鋒·《秦軍強於六國之師原因探析》

王學理·《秦俑是兵還是郎:一個貌似學術性的常識問題》

黃兆宏·《從雲夢秦簡看秦軍制》

郭淑珍·《秦軍事訓練芻議》

郭淑珍·《秦俑的武器裝備與秦軍的作戰方式》

蔣亞星·《秦國戰時體制略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