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市場非常分散。茶葉企業有數萬家,但整體零售市場總量才400多億。影響力最大的幾家,如中茶、天福和大益,年銷售額也不過十幾個億。

作爲全球最大的茶業企業,立頓全球年銷售額200多億,但在中國也只有5個億。A股市場還沒有一家茶企上市,主要原因就是茶企規模普遍偏小。

中國茶葉爲什麼缺少大品牌?

渠道的尷尬

茶葉渠道主要有四大類:連鎖店、個體店、超市和電商。

1. 連鎖店:開店風險越來越高

有一定歷史的茶葉連鎖店,如天福、吳裕泰等,已經布好了局,佔據了有利的位置且店租成本較低,有穩定的消費羣體,盈利狀況不錯。天福年報,20092013年,其淨利率分別爲20.1%17.9%16.7%17.3%16.1%

但瓶頸是新開店的風險越來越高。再看天福:2012年新開店219家,關掉111家,年收入減少2.7%2013年新開店154家,關店竟達122家,年收入再減少2.6%。對於茶葉連鎖店的後起之秀,如八馬,想要通過大量開店來迅速擴張,風險也就更大。

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目前的主流茶葉消費羣體都有自己特定的消費**慣,在客源一定的背景下,新店生存的挑戰越來越大。何況,目前絕大多數茶葉連鎖店都只賣自有品牌的產品,像吳裕泰這樣能夠銷售一些其它品牌茶葉的連鎖店少之又少。

2. 超市:老茶客不願去

超市銷售的茶葉以中低端爲主,而且總體銷售額很小。

老茶客通常不願去超市,原因很多:購茶體驗不好;導購不專業且只會推銷所屬廠家的產品;超市不具備冷藏條件,只能主銷單價十幾塊、幾十塊的茶葉,買不到好茶葉;超市大多隻賣老茶葉,不像茶葉店往往有新茶上市。

但超市也有個優點:價格透明。個體店老闆是想賣什麼價格就賣什麼價格。畢竟,能夠喝出茶葉價位的老茶客是極少數,大多數都不懂茶或者不懂裝懂,進了茶葉店多是任人魚肉。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在超市儘可能地模擬茶葉店的銷售環境,並不是沒有希望。比如,在超市裏提供茶座和冷櫃,配上茶博士或很懂茶葉的導購,銷售多品類、多價位的茶葉。如果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承包超市的茶葉銷售專區,開設店中店,其實質是把茶葉店搬到超市中去了。全國性的連鎖超市一般不會允許這麼做,只有一些區域性的連鎖超市能夠採用這一銷售形式。

3. 電商:潛力大,還需培養

茶葉利潤率高、物流成本低,很適合電商。對於茶葉企業來說,想在線下年銷售過億,門檻還挺高,差不多都能進茶葉百強了。但電商過億就相對輕鬆得多。藝福堂從2006年的4.2萬元起步,6年就做到了1.28億。

和超市一樣,電商無法給消費者提供體驗,所以目前只能做低價產品,吸引對茶葉品質不太講究的消費者。最近以品質生態爲優勢馬邊高山茶由於價格相對較高,在電商上發展並不理想。如果想賣高價,就必須是成熟的線下品牌。比如百年老店吳裕泰,近年來積極開拓電商渠道,因爲他們發現幾千元一盒的品牌茶葉在網上也不乏銷量。當然,這要注意線上與線下的價格衝突問題。

相對超市來說,電商目前最大的優勢是進店費用低,可以幾十個、上百個SKU的上,無需考慮下架的成本問題,而且面向的是全國市場,不像超市得逐家、逐個區域去開拓。

近年來,天貓、京東等電商渠道都很重視茶葉品類的發展總體說來,電商渠道潛力巨大,但還需要進一步培養甚至等待新一代茶葉消費者的成熟。

4. 個體店:關係營銷難以做大做強

茶葉最主要的銷售渠道,還是那無數看起來不起眼的個體店。

乍看起來,茶葉店似乎都沒什麼生意,一天也沒見進幾個客人。客人進門,不管買不買茶,先坐下喝幾杯再說。客人坐了半晌,什麼茶也沒買,老闆也不急,客氣地送出門去,下一個客人還是這樣招呼。對老闆來說,注重的是長期生意。

茶葉做的是關係營銷。茶葉有文化、有檔次,是送禮的佳品。只要有一些老客戶,特別是單位客戶,就足夠茶葉店生存了。店面也主要是用來接待這些老客戶。對於臨時性的散客,更多的是慢慢培育。

茶葉個體店,主要賣的是散茶。客人有送禮需求,將散茶裝入禮盒就可以了。老闆往往與茶葉產地有直接的聯繫。到了新茶上市時節,老闆會直接到茶葉產區去向茶農收購好茶葉。

個體店不會銷售品牌企業的包裝茶葉,主要是因爲價格透明,毛利率和散茶相差太大。反正是關係營銷,消費者看重的是茶老闆的推薦。消費者並不在乎茶葉是什麼品牌、哪個工廠出品的。

關係營銷也註定了茶葉個體店也難以做大做強。每個人的關係網絡有限,除非能吸引大量的個人消費者,否則在一個城市多開店毫無意義。再說,新開其它店面還有管理上的問題,需要在親戚中尋找合適的茶博士守店,茶博士可不是隨便想找就能找得到的。

當然,個體店的體驗雖好,但也有很多問題:價格不透明、品質不穩定、保質期不明、衛生條件不明、產地有可能假冒……這些問題是散裝茶的通病,只有工廠出產的包裝茶才能夠予以解決,但個體店又不願意賣品牌包裝茶,企業想自建連鎖店又面臨店面擴張帶來的高經營成本風險。這就成了一個死結。

這些問題使得在中國這個茶葉大國,要想以合適的價格買到好茶葉,竟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一些真正好茶的人不得不親自到茶葉產區去買茶,“茶親”就是這樣產生的。但這是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做不到的。消費者還是希望有信得過的企業品牌出現。

碎片化的市場格局讓人急功近利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茶葉其實不缺品牌: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峯、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天福茗茶、張一元、八馬、華祥苑茗茶、馬邊高山茶……但這些都是區域公用品牌或者渠道品牌,真正的消費者品牌少之又少。

最近幾年,金駿眉紅茶被炒得很熱火。金駿眉原本是武夷山正山茶業公司、正山小種紅茶第二十四代傳人――江元勳先生及其製茶師團隊於2005年研發出來的,但仍然避免不了在2013年被法院認定爲是茶葉通用名稱的結果,淪爲區域公用品牌。這裏雖然有發明者未及時申請商標和發明專利的問題,但話說回來,如果金駿眉一早就被申請註冊爲企業品牌,它也不可能有目前的市場影響力。

茶行業的這種區域公用品牌現象,最大的成因就是這個市場非常的碎片化。

在中國,茶葉從種植、生產到銷售還都處於比較原始的階段。茶樹是由數百萬茶農在一小塊一小塊土地上種出來的。茶葉的生產以手工作坊爲主,成規模的大廠很少。茶葉的銷售以茶葉個體店爲主體。

如果有資本進入茶葉市場,種植和生產環節都容易打通,但渠道環節無論如何是打不通的。所以業內人士認爲渠道是茶行業最大的問題。從茶農、茶廠到茶商,都在推容易賺錢的區域公用品牌,無力也無心去推廣企業品牌。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在中國,永遠不缺好茶葉,時不時就會有一個很好的茶葉產品被研發出來。但面對碎片化的產銷格局,發明人要麼面臨該產品被市場給淹沒的結局,要麼將該產品的知識產權讓渡出來,讓廣大茶農和茶博士一塊力推,才能做出影響力。金駿眉紅茶就是這一悖論的犧牲品,竹葉青、馬邊高山茶等也讓人拭目以待。

區域公用品牌最大的問題就是誰都可以用,但誰都不會珍惜。這是一個典型的“公地悲劇”。同樣是金駿眉,有幾百元一斤的,也有上萬元一斤的,產品標準不一,消費者無可適從,各茶企都不可能去像自有品牌一樣去用心推廣。雖然有許多茶農和茶博士會從金駿眉產品上獲得一些利益,但不可能有哪個茶葉企業能因爲金駿眉而發展壯大。正如西湖龍井雖然蜚聲海內外,成名上千年,但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因爲西湖龍井而做大做強。

茶企如何煉就大品牌?

1. 盯緊中低端消費羣

茶葉市場可大致分成高端和中低端兩大類。

前面談過,茶葉市場相當的碎片化,其實這主要是高端市場的特點。只有對茶葉口味比較挑剔、對茶文化比較講究的高端消費者,纔會注重消費名優茶葉產品。高端市場既很細分,又受到限制公款消費的大環境影響,很難有大的發展。這也是我最不看好竹葉青品牌的原因。

要想打造大品牌,就必須盯着中低端的目標消費羣體。中低端茶葉消費羣體的特徵是:年紀相對較輕,不是太懂茶葉;追求便利性;講究小資情調,對傳統繁瑣的中國傳統茶道不在乎;熱衷於網購。

2. 產品:多點口味,少點形式

中低端消費羣體不喜歡純綠茶、純紅茶等單一風味,飲茶口味較雜,喜歡花果風味,如檸檬茶、蜂蜜茶、蜜柚茶、玫瑰茶等。

我在香港的無印良品店裏專門去看了一下茶葉貨架,很喫驚地發現茶葉居然有幾十種的口味,主要是加了各種的香料進去,黑醋栗、玉蜀漆、蘭香子……聞所未聞。口味雖多,但沖泡形式只有一種:袋泡茶。這應該是代表了年輕人茶葉市場的發展方向。

3. 價格:別那麼高大上,親民點!

這類茶葉的單價一定也是中低端的,超市以2030元爲主,電商以3070元爲主,折算成每斤的價格在200500元。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消費者的衝動購買,讓茶葉成爲真正的快消品。

4. 渠道:主打電商,重視超市和創新渠道

要做好電商渠道,首先得喫透8090後消費者的心理特徵,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設計出適合他們的產品。對他們來說,茶葉本身的品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飲茶這一過程能幫助他們營造的那種心理感覺。與傳統茶葉產品包裝設計的明顯區別在於,電商產品要求包裝醒目、畫面較萌、有較多的心情文字表現等等。同時必須在體驗和服務上儘可能做到完美,包括較多的贈品、完善的售後服務、較多的節日促銷等等。

其次是超市渠道。在超市賣茶葉,只要像立頓一樣,走快消品路線,如多上海報、做堆頭,多搭贈、搞活動,把終端生動化做好就可以了。

現在還有一些新的茶葉銷售渠道可以開發,比如茶吧。在各大城市的繁華商場,**小小以茶飲料銷售爲主的茶吧已不鮮見。連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星巴克都在收購茶葉零售商茶瓦納(Teavana)之後,於201310月在紐約開出了它在全球的第一家茶吧。星巴克還將逐漸在其現有的300多家Teavana店增設茶吧,並將在五年內將茶吧總數開到1000家。茶吧既可以銷售茶飲料,又可以銷售茶葉,是都市年輕人的時尚休閒場所。未來,茶吧與咖啡店並駕齊驅也並非不可能。

5. 要做茶文化,但別做成文化茶

茶葉是一種高毛利產品。毛利高說明有較多的附加價值,對應着較高的心理需求層次。茶文化能夠幫助茶葉增加附加價值,茶葉產品一定是要和相關的茶文化息息相關。傳統茶葉產品有傳統茶道相對應,新興茶葉產品所對應的70後的小資情調、80後的小清新、90後的萌,也都是一種文化現象。

茶行業流行的一句話是:做茶葉要做茶文化,但千萬別做成文化茶。什麼意思?就是說做茶文化不能做過了頭,讓消費者只注意到文化,而忽視了茶。茶文化一定是要爲銷售產品服務的,不能促進銷售的文化宣傳是失敗的。

因此,宣傳茶文化時,廣告必須要跟着渠道走。否則,消費者知道你的品牌,卻不知道去哪買你的產品,這樣的廣告投入結果一定是浪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