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於導演來說,一方面想把戲拍好,一方面又想保證票房或者收視,他們用“流量演員”吸引流量,確保票房有所保證,另一方面又不想做“爛片”,只能“曲線救國”,通過老戲骨的加入來提升作品整體的質感和觀看水平,所以就會打出“有顏值、有流量、有演技”的口號。大致是從李易峯,楊冪主演的《古劍奇譚》開始,IP+“流量明星”的模式開始盛行,大約每一部IP劇的主角都是有當紅的流量小生小花主演,奈何主演演技撐不起來,自然要通過外力推一把,與此同時,老戲骨作爲配角出演“流量劇”彷彿成爲了如今影視劇的慣用套路。

文|十叄姑娘

近幾年,影視界總會帶給我們幾部值得稱讚的優秀的電影電視劇作品。

比如在今年年初刷屏的《都挺好》,使得多年未紅的倪大紅“爆”火,與此同時,飾演蘇明城的郭京飛也終於在被自己調侃不紅時,憑藉《都挺好》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姚晨也憑藉此劇打破了一位年近四十中年女演員所面臨的窘境。

可是,好劇不常有,如今一年出一部已是慶幸。

大致是從李易峯,楊冪主演的《古劍奇譚》開始,IP+“流量明星”的模式開始盛行,大約每一部IP劇的主角都是有當紅的流量小生小花主演,奈何主演演技撐不起來,自然要通過外力推一把,與此同時,老戲骨作爲配角出演“流量劇”彷彿成爲了如今影視劇的慣用套路。

縱觀最近播出的電視劇或者網劇,比如《黃金瞳》、新版《倚天屠龍記》、《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等,幾乎都是流量爲主+老戲骨做配這樣一種組合,說的通俗一些,就是“流量派”+“演技派”,但是這種組合模式下產出的作品,往往會出現以下大相徑庭的兩種現象:

“扶不起的阿斗”

老戲骨在“流量劇”中現身,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整部作品的水平,但是反觀,如果“流量”演員演技不過關,與老戲骨的演技形成鮮明對比,反而有一種“爛泥扶不上牆”的感覺。

比如《麻雀》中的兩大主創,李易峯(飾演陳深)和張魯一(飾演畢忠良),雖然二人同屬80後,但是張魯一的演技明顯比李易峯成熟許多,當時的《麻雀》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播出,也有不俗的收視,曾幾何時,我作爲李易峯的顏粉,看這部劇確實是衝着李易峯這個人去看的,但是像這種主演風頭被配角佔據的電視劇,相信大部分觀衆都會被配角吸引。

在陳深得知李小男被處死,畢忠良在辦公室質問陳深的那段戲中,明顯可以感覺到李易峯沒有接住張魯一的戲。

讓我不得不發出這樣一句感嘆“我雖然是王者,但是青銅我帶不動啊”。

“錦上添花”

“流量派”演員也不完全是沒有演技的,當然這需要老演員引領。

以鹿晗爲例,早期的《我是證人》與後期的《擇天記》和《甜蜜暴擊》有着明顯的對比,後續的影視作品與《我是證人》相比較,大家一致對《我是證人》中鹿晗的演技好評,這其中最爲人稱讚的是鹿晗與朱亞文對打的片段,有了朱亞文這種“演技派”的助力,對於鹿晗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

“扶不起的阿斗”也好,“錦上添花”也罷,“流量派”做主,“演技派”做配這種現象發起的原因無非以下兩種,可通過以下兩種角度做出分析:

影視劇製作方(製片、導演團體、演員團體)

對於製片人來說,個人認爲分兩種,一種是爲情懷,一種是爲錢財,當然這年頭爲情懷的不被大多數人所認識,所以請允許我說大多數都是爲錢財。

對於導演來說,一方面想把戲拍好,一方面又想保證票房或者收視,他們用“流量演員”吸引流量,確保票房有所保證,另一方面又不想做“爛片”,只能“曲線救國”,通過老戲骨的加入來提升作品整體的質感和觀看水平,所以就會打出“有顏值、有流量、有演技”的口號。

“頂級流量”挑大樑的前幾年,尤其是鹿晗、吳亦凡剛回國時期,剛剛回國,毫無科班培訓和演戲經驗,二人便分別在《重返20歲》《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他們爲影視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因爲喜歡,因爲好奇,大家都會去影院支持,看看所謂的“頂級流量”的業務水平如何。

奈何結果低於期待值。

久而久之,“頂級流量”由票房“寵兒”逐漸演變爲票房“毒藥”。

對於演員來說,尤其是“流量”演員,業務水平不過關不自知,卻對自己的水平自信心爆棚,拍再多的戲,也拯救不了尷尬的演技。

作品受衆羣體(觀衆)

由於受衆羣體不一樣,諸如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個時期對影視劇的喜愛有所偏重,這就容易引導影視市場的走向。

如今受衆羣體最廣泛的是中年及以前年齡段水平的觀衆,所以大部分作品均爲迎合大部分觀衆的口味,而逐漸偏離軌道,因爲“粉絲文化”的異軍突起,使得製作方發現了其中的紅利,這就有了大部分“流量劇”的輸出。

如今的影視圈雜劇過多,大多是披着其他劇集類型的外衣,講述着“狗血”愛情的“青春偶像劇。

像《都挺好》、《甄嬛傳》、《琅琊榜》、《雞毛飛上天》等一系列正劇要想能以“流量劇”產出的速度輸出,怕是還要等很長一段時間。

“演技派”給“流量派”演員做配還將持續很久,不管最終的作品如何,我們都希望能是一部好的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