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爲。

大意:不標榜賢才異能,使民衆不爭功名;不珍貴難得的財貨,使民衆不起竊盜;不顯耀可貪的事物,使民衆不被惑亂。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靈開闊,生活安飽,意志柔韌,體魄強健。常使民衆沒有〔僞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慾念。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爲。依照無爲的原則去處理世務,就沒有不上軌道的。

論道——從2500年前的《老子》中領悟的慾望

觀點一:不想別人搶奪某樣東西,可以隱藏它,可以找個更好的東西,可以提出它的缺點。記得有一個腦筋急轉:小明看到公園的李子樹結果了,爲什麼小明不去摘李子呢?答案李子是太酸的,沒人喫。提出它的缺點是爲了減少別人對它的慾望。人人都向好的事物,找個更好的東西是轉移別人的慾望。把它隱藏,別人自然不知,不知也就無慾,但不知又愚至別人。

觀點二:慾望有兩面性,有好的,也有壞的。老子所說的無慾,應該是無壞的慾望。我認爲好的慾望隻影響自己,對其他人無影響。而壞的慾望不但影響自己,還影響其他人。慾望的壞處大家都瞭解,在這裏我就不提了。1.慾望比壓力更適合做動力,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祕訣在於興趣。”毫無疑問,慾望比壓力更容易提起人們的興趣。2.慾望會讓人感到充實。3.合理地控制慾望會讓人更幸福。

論道——從2500年前的《老子》中領悟的慾望

觀點三:慾望可以被替換,而且還很容易。爲什麼說慾望可以被替換呢?慾望有很多種,有求生,有求財,有求名……人小時候就有佔有慾,見到什麼就要什麼。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佔有慾會慢慢分化,對財的是一種,對名的又是一種。人一般會很多種,有的慾望被滿足了,有的慾望卻很難被滿足。這時人很容易把現在難以滿足的慾望換成易於滿足的慾望。

論道——從2500年前的《老子》中領悟的慾望

觀點四:不要自作聰明,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一想問題。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很聰明,不再諸葛亮之下,他叫楊修。連曹操都不得不說自己的纔不如他的人物,卻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因雞助而死。人或許知道自己不聰明,但一定不甘於不聰明,更不甘於別人在自己面前炫耀聰明。

有不足之處,望海涵,多斧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