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惠民計劃:“中央蘇區”村衛生室竟連上了上海醫療專家

科技日報記者 寇勇 通訊員 劉清梅

在離南昌300多公里的興國縣偏遠山村,村民們坐在村衛生室跟村醫聊聊自己有啥不舒服,村醫們會把老鄉的症狀、資料通過電腦傳上一體化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千里之外的上海,會有醫生和村醫一塊會診,形成治療方案。

經過醫務工作者和科技人員歷時5-6年的辛勤努力,江西贛南老區(原中央蘇區)四個國家科技惠民計劃項目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居住在興國縣、永新縣、贛縣和龍南縣的萬千百姓,或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區域共享,或受益於生態修復的引領示範,現代科技的支撐爲老區人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時代變革。

據瞭解,科技惠民計劃是科技部和財政部於2012年6月啓動並組織實施,旨在加快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發揮科技進步在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江西省獲得國家科技惠民計劃支持的4個項目均落戶於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涵蓋人口健康、生態保護等領域,體現了國家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的重視和期望。截至6月中旬,4個項目均順利完成驗收,對推動該省民生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

醫療項目惠及老區近40萬人

國家科技惠民計劃:“中央蘇區”村衛生室竟連上了上海醫療專家

“興國縣常見病多發病防治一體化和遠程醫療技術推廣應用示範”項目於2013年啓動實施,共投入經費1661萬元,由省、縣、鄉鎮三級醫療機構共同參與。項目針對高血壓、泌尿系統結石、慢阻肺、宮頸癌、糖尿病、乙型肝炎等本地常見多發病,構建了一體化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平臺終端直達村衛生室。

通過這一平臺,5年來,與上海華山醫院和多家省級三甲醫院開展遠程會診4000餘人次,當地羣衆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門,大病不出縣”。

國家科技惠民計劃:“中央蘇區”村衛生室竟連上了上海醫療專家

與此同時,該縣還建立起適用於基層的常見多發病一體化技術防治體系,引進15項先進適宜技術、設備進行應用和推廣,開展技術培訓和遠程教育9000餘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基層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和疾病防治能力,直接受惠羣衆達17萬餘人。

“永新縣健康服務平臺構建和常見多發病防治技術應用示範”項目是2012年啓動的國家首批科技惠民計劃試點項目之一,由永新縣人民醫院牽頭,南昌大學、江西省人民醫院、及9家鄉鎮醫療衛生院等單位共同承擔,科技專項經費1695萬元。經過5年的實施,先後精心編制了《永新縣科技惠民項目八種病的防治一體化技術集成彙編》、《永新縣科技惠民項目八種病防治一體化――臨牀路徑與優質護理彙編》等系列叢書,積極舉辦各類基層適宜醫療衛生技術培訓班151期,培訓人數19574人次。在9家鄉鎮衛生院建立試點的同時,通過遠程醫療服務平臺,與北京武警醫院、北京301醫院等實現了醫療服務對接,開展遠程會診1080餘次,實施遠程監護101人次。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提升了當地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直接受惠羣衆達20多萬人,輻射周邊20多個鄉鎮,切實解決基層羣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環境項目助推生態良性循環

國家科技惠民計劃:“中央蘇區”村衛生室竟連上了上海醫療專家

獲國撥經費948萬元的“基於污染治理贛縣生態園林工程示範”項目。自2013年實施以來,科技人員研發出應用於河岸帶生態修復工程的功能內生菌——植物聯合修復多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新方法,研究了7種適用於溼地生態修復的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況,通過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原位固化穩定化修復技術構建了200畝的生態修復基地,形成了基於小流域污染治理與景觀園林建設於一體的可推廣、可複製的新模式。 “定南縣廢棄稀土礦區生態修復示範”項目則在開發高效、低成本土壤改良劑的基礎上,確定了適生的喬、灌、草、藤植被優化配置定植方案,先後實施了聯絡線鋪設、地形整治、邊坡治理、截排蓄水、尾砂綜治、土壤改良和植被覆蓋等7大工程,構建了離子型稀土礦山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復集成技術示範基地,形成了一整套廢棄稀土礦山生態修復可持續推廣的科技惠民成果推廣機制,取得了顯著的生態修復示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