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資管新規落地的第二年,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資管業務的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末,所有的金融機構要將資管業務充分調整和轉型,徹底消除期限錯配,做到資金與資產的一一對應,而且非標資產的投資比例受到嚴格控制。

這就對銀行資管業務的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處於過渡期的銀行理財業務,負債端規模逐漸在壓縮,資產端疊加外部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處於過渡期內的2019年,銀行理財資金會投向哪些方面呢?

資管新規下 銀行該好好規劃一下理財資金的出路和投向了

一、除了債券還是債券

在2018年的市場環境下,銀行理財的大類資產配置結構和比例沒有太大調整,仍然以固收類資產爲主要品種,其中債券配置比例一般超過40%,占主導地位,這主要是因爲理財資金的屬性決定的。一方面資管新規剛性要求,嚴格限制非標資產比例,對於銀行來說,在過渡期內完成“整改”,就只能減少非標資產投資,轉化爲標準資產投資;另外一方面,由於理財有封閉到期日,個人投資者偏好固定產品收益,因此理財資金仍以持有債券爲主,按期收取票息,兌付投資收益。

實際上,2018年,由於流動性寬鬆,利率下降,債市迎來牛市,對債券配置爲主的銀行來說,債券交易都還是在賺錢的。2019年,市場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年初降準,貨幣市場延續寬鬆,前期債券牛市的可能還會延續。但是地產投資趨降,製造業投資穩中趨降,後期債券市場行情能否延續還會是一個問題。如果2019年“債券牛市”會變“債券熊市”,新發行的淨值型產品收益率就會下降,導致銀行的理財客戶流失。

因此,從這個方面上來說,2019年的銀行理財的債券配置會以持有到期爲主,偏好利率債和高等級信用債,規避低等級信用債。雖然2018年10月份以來,中央出臺政策有意化解低信用評級主體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考慮到風險與收益,銀行理財資金暫時仍然難以改變投資偏好。

二、適當配置權益資產

2018年,各家銀行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截止於目前,國有五大行均配齊理財子公司,股份制和城商行也在加緊佈局當中。可以說,理財子公司能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隔離制度,有助於提升理財業務的專業性,推動資管業務更加專業化運營。相比於以前的理財資金管理模式,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於資金的管理能力明顯加強。

資管新規下 銀行該好好規劃一下理財資金的出路和投向了

從制度層面上看,《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條款設計向公募基金靠齊,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就會參照公募基金模式運作。可以預見,在未來,理財子公司主導產品除了側重於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固定收益外,還會向公募基金一樣,偏向於受託管理,代客理財。所以公募基金甚至出現了擔憂,行業會遭遇“勁敵”。

隨着利率進一步下降,債市充滿不確定性,“債牛”空間已有限。但是隨着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剛性兌付的逐漸打破,股票已經接近底部,性價比開始顯現。理財子公司成立後會進一步可以借鑑公募基金的投研優勢和經驗,逐漸加大權益性資產的配置,爲個人投資者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

三、適當配置非標資產

雖然《資管新規》對於非標準化資產的投資進行了嚴格的比例限制,但是並沒有限制不能投資,而且在非標資產上審覈上,一直都是銀行的強項,目前來說,任何一個金融業都沒有銀行這麼強大的風控能力。

非標資產的優勢在於收益率比標準化資產要高,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理財市場,收益率代表着各家銀行的競爭力。要想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完全配置債券是不行的,必須要適當配置非標資產,因此,從收益上來看,非標資產有一定的優勢。在比例範圍內,理財資金仍然會考慮配置。

而且隨着ABS、PPN的優勢逐漸顯現,未來“非標”轉“標”會越來越多,商業銀行也能將部分非標資產轉爲標準資產,實現監管方面的要求。作爲銀行理財子公司來說,其實是可以投非標的。

資管新規下 銀行該好好規劃一下理財資金的出路和投向了

未來,理財子公司的優勢,應該在於成爲一個能投非標的公募基金,成爲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的有力補充。

最後,隨着中產階級的快速崛起、居民財富的增加,銀行理財從負債端來說,資金會逐漸發展壯大。從資產端來說,大資產配置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尤其是理財子公司的專業能力逐漸顯現,未來各項資產都有可能成爲理財資金的投資範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