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服用無限極後“心肌損害”,這也叫“調理”?

議論風生

無限極在營銷中大量使用“調理”“治本”等曖昧表述,一方面規避誇大宣傳的問題,另一方面又給消費者以很大的治病希望,如此營銷方式,極具誘導性和欺騙性。

繼權健、華林相繼被查之後,直銷公司無限極再“爆雷”。

有家長向媒體披露,其3歲女兒被診斷爲“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在陝西當地“無限極指導老師樊樂”的推薦下,每日大量服用無限極8種產品,後被多家醫院診斷爲心肌損害、低血糖等病症。

此前無限極方面有關負責人回應,正在開展全面覈查,將與當事人“田淑平”於16日晚間見面詳談。最新消息是,無限極方面原本已與田淑平基本達成和解,但臨簽字時突然反悔,此事尚在僵持中。

相比權健、華林,無限極在直銷行業的知名度更大。根據公開排名,2018年無限極銷售額達249億,超過安利成中國最大直銷公司。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行業老大,和權健一樣,一直身陷各種醜聞和爭議。除了“心肌損害”女孩之外,無限極曾多次被網友、醫生曝涉嫌傳銷,在網絡上,關於無限極洗腦和誇大宣傳的網帖比比皆是。

這些曝光帖是否屬實,仍需查究。但憑常識可知,出現這麼多指向一致的負面輿情,還動輒在涉權健新聞的跟帖區“被@”,這顯然不對勁。

回到該新聞上,“心肌損害”女孩家長以及許多消費者,爲何能被洗腦?不得不說,無限極的“擦邊球”打得巧妙。例如,無限極在營銷中大量使用“調理”“治本”等曖昧的表述,雖然沒有“治療”二字,但給消費者暗示卻是,這樣的保健品不僅能治癒疾病,簡直就是“靈丹妙藥”。

再加上一些“現身說法”——如那位“無限極指導老師”就告訴“心肌損害”女孩家長,“我爸的病就是無限極救活的,我娃從在肚子裏開始就喫無限極,我家沒有一粒藥,全是無限極”——如此營銷方式,極具誘導性和欺騙性。

類似這種營銷“擦邊球”,在保健品行業可謂非常普遍。我國民間一直存在藥食同源,“喫什麼補什麼”等傳統醫學理論,被許多保健品企業所利用,它們一方面規避誇大宣傳的問題,另一方面又給消費者以很大的治病希望。

這樣的模式下,監管部門很難挑出大毛病。許多一對一的營銷,監管力量根本觸及不到,而一旦消費者喫不出想要的效果,或者喫出事來,要想追究這些保健品企業的責任卻是非常之難。無論“心肌損害”女孩,還是4歲女孩周洋,其遭遇都印證了這一點。

保健品營銷亂象頻出,背後是保健品監管思路和方法的滯後。

在我國,藥品有藥品的專門規範,食品有食品的專門規範,但介於藥品和食品的保健品,一直缺乏嚴格、專業的規範。對於保健品監管,相關部門更重視的是“形式合規”,一開始要求保健品審批才能上市,但這一審批幾乎形同虛設,導致審批後來被取消。現在強調的則是對於產品標識和廣告的規範,如“產品名稱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保健食品標籤說明書及廣告中應當重點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這種“形式合規”,對於一對一、口耳相傳式的直銷,以及層出不窮的“會議營銷”等保健品銷售亂象,往往鞭長莫及。這些處於灰色地帶的保健品營銷,大家明明知道許多都是騙局,但卻束手無策。監管部門雖有規範打擊之責,但僅僅是調查取證,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監管的成本極爲高昂。

鑑於此,保健品監管顯然不能再沿用傳統思路,亟須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其中最需要改的就是保健品的營銷模式。

在大多數消費者認知中,保健品其實有着“準藥品”的身份,對於這樣的“準藥品”,無論一對一的直銷,還是“會議營銷”等方式是否合適?解決了這些問題,保健品行業亂象的治理,才能釜底抽薪,事半功倍。

□於平(媒體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