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探秘丨中国这么多佛头的身子去哪了?

如果要是把《古董局中局》的 " 知识点 " 都掰开揉碎了讲,那恐怕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但剧中有些重要的设定,今天是一定要给大家好好讲讲的。

什么?你还不知道《古董局中局》是啥?

那我建议你去看看这部豆瓣评分 7.5 的开年大剧,或者看看我们之前的文章(

整个故事是因几十年前的 " 佛头案 " 而起,而所有谜团的核心,都是围绕着这一颗玉佛头的真假展开。

早在千年前就埋下的伏笔

《古董局中局》第三集,木户加奈向许愿展示玉佛头的照片,两人针对其真伪进行了讨论。

问题出在佛头的发型上。

加奈给许愿看玉佛头的照片,是典型的明清时期造佛的特征,而武则天的明堂里会供奉着上千年后的玉佛头像,只能说明许一城送到日本的佛头是赝品。

判断的症结点是唐代的佛像主要属犍陀罗流派,那发型会是水波纹的形状。

可是许愿发现:" 照片的玉佛头的头发是螺发肉髻,典型的马土腊流派。是明清时代常见的风格 "

等等,所有观众一脸蒙逼。

这段话的信息量也太高了吧。所有吃瓜群众纷纷表示:念过本科的我,明明每个字都会认,但加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这样专业性的词语也难怪看不懂。毕竟 " 犍陀罗 " 和 " 马土腊 " 的爱恨纠葛把几千年前,希腊、波斯、印度、中国,丝路沿途的所有国家都牵扯了进来。

犍陀罗:洋气的超级流量小生

现代意义的"犍陀罗",指的是一个历史地名,相当于现在巴基斯坦的北部白沙瓦(Peshawar)县境,就是下面红线画圈的地方。

艺术上的犍陀罗流派,则是指一种佛像美术风格,因为相关作品都在犍陀罗出土,因而得名。

这个犍陀罗流派在历史上很有名,所以《古董局中局》也提了一下,他的主要特征是水波纹的发型。

(特别说明,这段对话和玉佛头本身没关系)

除了发型,犍陀罗流派还有一点相当知名。那就是这个风格的佛像长得帅 ↓↓↓

再拿下面这尊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弥勒菩萨立像,说明一下佛像的整体风格:

从照片可以看到,犍陀罗风格佛像的五官相当立体深邃,有着不同于东方人的高鼻深目,分明的双眼皮,以及棱角清晰的嘴唇。

再看他的身躯,健美的肌肉线条,还有我见犹怜的小腹肌,呈现出一种力与美的结合。

咳咳,请先将眼光转到他身上的袈裟,皱褶密集,线条繁复,垂坠感强烈,彷就像是地中海地区的长袍。

再加上一头波浪状的浓密卷发,活脱脱是个希腊神明,而不是东方世界的圣人。

当然啦,学术一点的说法,这叫作希腊风格的佛教雕塑。

希腊雕像(左)与犍陀罗佛像(右)的细节比较

从以上对照图可以看的出来,犍陀罗佛像的举手投足都是西方范儿,长相和服装都相当洋气,和我们现代常见的佛像不太一样,反而长得像那种海归的奶油小生。

至于为何长成这个样子,是因为犍陀罗地区本身的特性使然。

这地方周围被三大山脉包围,又有三条大河在此地汇聚,在没有愚公可以移山的情况下,它成为中亚通向印度平原唯一的必经路线,自然被各大民族抢来抢去。

公元前三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征服世界的牛人:亚历山大大帝从地中海起家,横跨欧亚大陆,打败波斯帝国,还顺便经过犍陀罗,打入了印度平原。

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只有他的希腊下属还在这儿继续统治,为这个地区带入希腊风格的工艺和雕塑。

(亚历山大大帝像)

然后,印度人、希腊人、波斯人,还有嚈哒人在这个地方打来打去、抢来抢去,也带来各种自身的文化。

在巴基斯坦马尔丹(Mardan)出土的一块阿育王铭文就提到:" 全体人员分族而居,他们为人们的友好与欢乐而保持着良好的道德,含希腊人、甘蒲惹人、犍陀罗纳姆人、拉梯加纳姆人、比迪尼加纳姆人。"

所以,人家长的比较洋气是正常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混血儿。

犍陀罗式样的佛像特征是:脸型椭圆、细密的水波纹发型、半月形的细长眉毛,深深的眼窝、高鼻梁、双眼皮,薄嘴唇。特征都是模仿希腊雕刻的表现手法。

当然,也不是完全照抄希腊雕塑,他还有一项完全独立的特征。

那就是额头间的白毫光。

佛经记载,佛陀在两眉之间长白毫(也就是白毛),形状犹如螺旋,佛陀在冥想时,智慧之光会从这个地方透出,照亮大千世界。在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便会在佛陀的眉心刻出一个圆形,有时候甚至挖空以镶嵌宝石。

如下图:

用演艺圈比喻的话,犍陀罗流派的造像相当于归国三子般的存在,从国外借鉴了洋气谈吐,还自带盛世美颜和流量话题,面世后自然狂上热搜。

嗯,不就是我的药公子吗!

马土腊:土著和海龟的作风差异

欣赏完犍陀罗流派的高颜值,接着分析一下《古董局中局》中的马土腊流派又是啥?

相较于洋气的犍陀罗流派,马土腊流派虽然也被并称为佛像的艺术源头之一,却没有前者的高人气。

这原因也许在于:它长得相当接地气。

马土腊也是历史地名,是古代的商业名城,但它的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中心,相较于动不动就有各民族打打杀杀的犍陀罗,人家还是相当岁月静好的,所以审美品位没有混到洋墨水,可说是相当接地气。

(紫圈部分是马土腊,旧译秣菟罗)

咋样的审美情趣叫做接地气?

因为天气炎热,雕像的衣服可以少穿或者不穿,身体装饰就少,最被强调的就是丰满、性感,大长腿,充满肉体的诱惑力。例如以下的像极了抖音小姐姐的夜叉像:

(印度马土腊的公元 1 世纪至 2 世纪的夜叉女,现藏于达拉斯艺术博物馆)

如何,衣服穿的真的很少吧。

咳咳,那么看完抖音小姊姊,再看看比较正经的马土腊流派佛像:↓↓↓↓

(公元 5 世纪的马土腊风格佛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首先可以注意到,马土腊的佛像身穿的长袍相当轻薄,这是配合潮湿炎热的当地气候的适当穿搭,衣纹则是一道道平行的 U 字形细线。

此外马土腊的佛像身材相当修长,衣服会做成紧贴身躯的造型,以凸显躯干的肉感和曲线之美。

再来观察它的脸孔,马土腊的佛像脸型都是肉墩墩的下巴,耳垂非常常,会垂到肩膀,脸颊特别圆,五官的立体感没有这么明显,就是传统的东方人的脸。

(公元 5 世纪的马土腊风格佛像,马土腊博物馆藏)

要比喻的话,长得就像许愿吧?!

此外,和洋气的海龟犍陀罗一比,马土腊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差异,就是发型。

马土腊流派的佛像头发是一粒一粒圆圆的螺发。另外,土著派也不爱搞那些虚虚实实的花招,眉间没有开凿白毫光的洞。

(左边为马土腊风格,右边为犍陀罗风格,头发和额头的差异很明显)

用现代的话来说,犍陀罗和马土腊风格的差异就是:

前者颜值高,后者接地气。前者腹肌好,后者大长腿。

前者秀发飘飘,后者卷发扎堆。

前者眉间会发光,后者,嗯,不耍花枪。

但是,随着时间过去,其实这两种风格也会互相借鉴,融会贯通,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

所以《古董局中局》一群人才会难以马上判断佛头的真伪。

后续有一批资深鉴宝达人抵达日本,使用现代科技手法进行鉴定后,也只能说:

只有头的遗憾

此外,一般鉴别犍陀罗和马土腊风格的重点,除了观察佛头的外观,还会把身体的服饰表现手法纳入考虑。

但是这个鉴定手法在剧中是行不通的。因为玉佛头没有身体。

这时候又生出一个问题了。

为啥只有佛头呢?

难道中国历年刻佛像只喜欢做佛头吗?

不,其实这些佛头都是被盗割的下场。

中国在受到印度的佛像艺术影响,就致力于石窟中雕凿巨型佛像,而且规模宏大。只是上世纪末,清末民初国力衰弱,无力维护,大量的民间文物被掠夺,被倒卖。连深山石洞中的巨型石刻佛像都难逃一劫。

倒卖者通常是当地人,在只有简单手持工具的情况下,自然无力运走完整的巨大佛像,势必只能选择最方便的部分带走,通常首选就是割掉佛头――被割掉的头轻盈好运送,容易保存,又有明显的文物特质,可以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曾遭遇大量佛头被砍掉的打击。

(龙门石窟被盗的佛头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后已经被私人收藏家捐赠给中国)

1934 年,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托,亲自至龙门石窟考察的袁同礼,看到了以下景象:

" 来龙门游览的外国人花钱找村民盗凿佛像,宾阳洞中四个佛像头颅被击落,洞内外龛像有被砍头的,也有全身被盗 … 龙门之南的外凹村,许多石匠都以盗凿龙门石像为业。他们勾结土匪,夜里携带云梯、手电筒到洞窟中盗凿。很快,这些被砍下的佛头就会出现在北京的文物市场。"

剧中玉佛头只有孤零零的头,永远失去了身体,导致所有鉴宝大师无法轻易判别真伪。

这个设定除了推进剧情,其实也同时在暗示,那段导致文物大量流散的漫长悲剧。

这是所有人都必须铭记的悲痛岁月。剧里玉佛头的身躯终究会给一个交代,而海外流散的大量佛头文物,也希望他们找到自己的家。

撰 文 | 莎莎

编 辑 | Luca

图 片 | 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