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讲究历史细节这件事,已然成为了这部剧的一大亮点。

除了乾隆印章和各种非遗技艺,剧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各种神还原的清廷美食。

对于我们这种狂热而挑剔的吃货来说,当藕粉丸子、海生包尔斯克、胙肉等听都没听过的食物一出场,什么后宫斗争,什么剧情走向,还重要吗?

我们只关心:他们这吃的是啥啊?这玩意儿好吃吗?感觉挺好吃的啊……

而最近的两集真的令我很兴奋,我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原因就是下面这幅图:

看到没有?!准备了火锅!

这个曾经制霸紫禁城,乾隆吃了一辈子的“爱新觉罗家私房菜”终于登场了。

俺 们 内 噶 的 火 锅

清代著名吃货作家袁枚在《随园食单》提过:“满菜多烧煮,汉菜多汤羹”,简单说北方人喜欢烤肉和开水烫,南方人喜欢汤汤水水。

会有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入主中原的满洲人,来自寒冷多雪的关外,农产品少,日常食品来源多是打猎到的肉,所以爱吃的基本上是高热量的肉类,没有蔬菜。当然,东北干冷的气候,也比较适合烤肉和煮汤。

那到底有多爱吃呢?

随便挑一个记录来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内,皇室就吃了23种火锅,合起来有66次,具体说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等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乾隆皇帝大约吃了200多顿火锅……

我觉得这可能是爱情吧。

而清廷火锅中的食材,也颇具东北特色。

在康熙时期,有锅名为“十二品野味火锅”。十二种配菜分别是:荤菜有鹿肉片、飞龙脯、狍子脊、山鸡片、野猪肉、野鸭脯、鱿鱼卷、鲜鱼肉,素材有刺老芽、大叶芹、刺五加、鲜豆苗。

纯纯的东北风(你们谁知道刺老芽,刺五加都是啥菜?感觉挺好吃的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山里长的汇聚于一锅之中,我就想问问还有sei ?!

鹿肉: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吃鹿肉是件很稀奇的事。

但是对住在关外的满州人来说,鹿肉是家乡的美食。因此清代的火锅也有加鹿肉的。但毕竟是关外才有的特产,要依赖地方官进贡,因此入关后的数量不会很多。

血肠:根据伺候慈禧太后的《宫女谈往录》回忆,一年里有三个月都要吃火锅,里面放些什么呢:“东北的习惯爱吃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我们吃这种锅子的时候多。有时候也吃山鸡锅子。”

血肠是什么?是把猪血加入其他作料灌进肠衣煮制而成的,是名闻东北的地方菜,现在东北还有酸菜白肉炖血肠这道特色菜。

涮羊腰子:清末的时候,端郡王载漪的大阿哥溥俊曾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储,在宫里住过几年,他就曾说内廷涮肉,喜欢涮食羊腰片,而且与当时民间不同,是用刀切腰子的横断面,不仅片大,而且会格外鲜嫩。

燕窝:乾隆是个养生爱好者,每餐必要一顿燕窝。燕窝说穿了,就是胶原蛋白,没有味道,加什么都适合,所以早餐来个燕窝火锅很适合。

只是印象胶原蛋白在高温下营养都会被破坏,煮成火锅的燕窝到底还有没有养生功能,谁知道呢?

逾 千 人 的 夕 阳 红 主 题 火 锅 大 趴 踢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皇室又添新丁,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年过60者约有3000余人,共聚一堂。

整个宫内觥筹交错,熙熙攘攘,殿廊下布50席,丹墀内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左右382席,计800席之多。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

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百岁老人已有141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著名的对子: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清《千叟宴图》

而这一次的消耗也是很惊人的, 据清宫内务府《御茶膳房簿册》记载,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一等饭菜和次等饭菜共八百桌,连同御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

白面七百五十斤十二两,白糖三十六斤二两,澄沙三十五两,香油十斤二两,鸡蛋一百斤,甜酱十斤,白盐五斤,绿豆粉三斤二两,江米四斗二合,山药二十五斤,核桃仁六斤十二两,晒干枣十二斤二两,香草五两,猪肉一千七百斤,菜鸭八百五十只,菜鸡八百五十只,肘子一千七百个……

又据清宫内务府《秦销档》记载,千叟宴席每桌用玉泉酒八两,八百席共用玉泉酒四百斤。 为举办一次千叟宴,内务府荤局和点心局还要烧柴三千八百四十八斤,炭四百一十二斤,煤三百斤。

在这场豪宴上,老人们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这么大年纪了,你们这都是弄啥咧

没 有 一 顿 火 锅 解 决 不 了 的 问 题

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清宫规定,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进行秀女选拔,一般为八旗官家十至十七岁的少女,出身须高贵,备选为妃嫔、贵人等,或为近支宗室指婚对象。

另有一种情况,每年进行一次,选择的秀女是补充官女的,从八旗中的包衣(奴隶)阶级中选拔,没有参加选秀者,都不准私自进行嫁娶。

有没有觉得很眼熟?是的,魏璎珞就是通过这个管道入宫的。

俗话说侯门一去深似海,入宫以后再也出不来了,所以选择秀女的时候,许多姑娘哭哭啼啼和父母话别,可是又不得不去啊。

这时候清宫怎么安慰这些秀女?给她们一顿火锅。

乾隆三年正月初八前一日《御茶膳房档案》载:“正月初七日,御花园挑选女子,赏女子八百五十四人用菜一百七十四桌,每张热锅一个,用猪内一斤八两,蒸食一盘,炉食一盘。”

希望这些美食可以安慰一下这些入宫少女的孤寂。毕竟清代规定,入选的秀女要到25岁以后才能放出宫嫁人。在这期间,不但不能回家,娘家人也不能来探望。

根据《清稗类抄》记录,慈禧太后也想用火锅笼络人心

据说,慈禧曾经想废掉光绪皇帝,想获得大臣的支持。有次大臣徐桐入宫,慈禧赏他吃银鱼火锅。吃完后徐桐向太后言谢,太后却偷偷告诉他:“皇帝不能生啊,大清可能无后了。”潜意思是:“皇帝不能要了,你帮我拿个主意。”

徐桐毕竟是老江湖,知道太后只是想找个替死鬼,所以回一句:“我怎么知道皇上能不能生。"

之后太后不管讲啥,徐桐都以火锅吃太饱了,脑袋血液都倒流到胃里为理由,胡言乱语,太后没办法只好让他走了。

不知道是不是赏赐的火锅不够好吃呢?

从关外东北到宝岛台湾,从巴蜀天府到江浙沿海,如今的火锅,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基本操作”。

没办法,谁叫火锅是火锅呢,从帝王到贩夫走卒,人们对热量和温暖的追求,大概是它始终不退流行的原因。

此生,我还没见过一个没吃过火锅的中国人。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请告诉我。

今晚,火锅,你请。

撰 文 | 莎莎&Luca

编 辑 | Luca

图 片 | 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