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印人傳系列,我們今天來讀一方徐三庚的印,就是徐三庚的一方自用印“徐三庚印”,如圖:

(徐三庚和他的“徐三庚印”)

我們已經知道,他是爭議最大的晚清印人,他在篆刻早期宗法丁敬、黃易、陳鴻壽和趙之琛等西泠印人,用功甚勤,待他通過學習西泠諸家解決了刀法問題之後,又移師鄧石如、吳讓之學習皖派風格,學習皖派風格過程中,他全盤接受了皖派的章法理論,由此解決了篆刻章法問題,再到生涯晚期又參照《天發神讖碑》自創新體,形成自家風格,從而確立了他在晚清印壇的地位。但是也正因爲他有自己的風格,所以也帶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喜歡他印風的人,認爲他“吳帶當風”,印風瀟灑;不喜歡他印風的人,認爲他“讓頭舒足”,印風纖媚(連所謂的“晚清四大家”都沒排進去)。兩種觀點的人各有各的觀點,這是審美的差異,當然誰也說服不了誰,由此爭論更厲害更持久。

中年以後的徐三庚長期在上海鬻印爲生,他是正經的以刻印爲生職業印人,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到了職業生涯晚期,爲了謀生,他不得不考慮篆刻作品商品化,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欣賞口味,由此,大衆市井化的審美取向必然影響他的藝術創作風格,也正是這個原因,他的篆刻走向了雅俗共賞的路線,因此,他的作品線條彎曲過度,產生習氣,這也是他印風飽受爭議的起源。

但好在一點,他還有自用印,印家的自用印,不用受商業約束,完全自主發揮,往往出精品,今天說的這一方就是他的自用印,這方印印面達到了8.5釐米之巨,氣息雄健,意氣縱橫,一眼望去,豪邁之氣撲面而來。來楚生說:“大印尚氣魄,小印尚精巧”,這正是一方氣魄雄強作品,再看一下清晰版的:

(徐三庚印)

1、疏密有致。這方印是典型的四字白文名章,四字做迴文分佈,整體上三密一疏,“徐、庚、印”三字皆繁密,“三”字稀疏,這是四字的天然疏密,而徐三庚這方印中,徐、庚篆隸相參,儘可能的向滿白方向努力,印字上下兩部分揖讓、迎合,也儘可能的佔滿地位,而三字上面二橫儘可能地靠近,與第三橫儘可能拉開距離,由此造成了“三”字處的大面積留紅,這正是鄧石如“疏處可以走馬,密外不使透風”疏密理論的實踐。由於這種安排,印面虛實對比強烈,視覺衝突明顯,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強勁,這也是我們看到這一方印第一眼就感覺到他強烈的個性風格,也正是疏密安排帶來的視覺影響力。

(疏密視覺效果)

2、呼應有致。一方印裏,如果沒有呼應關係,這方印就缺少層次感,缺少印文之間的聯絡,當然,通常也就失敗了,徐三庚的這方印除了揮灑自如的刀法之外,章法上除了疏密呼應之外仍有可觀之處,比如巧妙的線條呼應。呼應關係的存在,使印面的審美元素趨向豐富。這方印僅線條即存在兩種呼應:(1)疏密呼應:三字處的大紅地與印字處與庚字處的留紅呼應,大疏密內格局內的細節呼應;(2)線條呼應:三字處的平直線條,印字處的平直線條,庚字處的平直線條,徐字處的平直線條是一組;徐字雙人旁下邊的弧筆,與庚字、印字處的弧筆呼應又是一組。如圖:

(呼應關係)

此外這方印四字並非均分印面,還有佔地大小的斜角呼應,徐與庚佔地增大,印與三佔地縮小,構成佔地上的斜角呼應。如圖:

(佔地空間上的斜角呼應)

3、殘破有理。關於殘破,明代徐上達在《印法參同》裏《潤色》一章裏說道:“至於經土爛銅,須得朽壞之理,朱文爛畫,白文爛地,要審何處易爛則爛之,筆畫相聚處,物理易相侵損處,乃然。”徐三庚這方印的殘破可觀處甚多,比如徐字右邊與邊框平行的殘破,比如上面所說的“爛銅“式殘破原理,通過殘破,印面不再憋悶,透氣,舒展,與用刀與線條氣息渾然一氣。另外,如果不是字與字之間的細微殘破處理,字與字之間的聯絡就會失去,全印的統一性就會喪失。殘破也不是隨意殘,也大多是經過認真安排的,初學者一定要認真理解殘破的原理。

(精心的殘破)

學浙派“有個性的漢印”既錘鍊出純熟的刀法,也讓徐三庚對漢印規矩有深度的理解,再加上在岑鎔處對集古印譜的長時間學習,徐三庚的白文印,沙孟海在《印學史》中所說的不如朱文印,但仍然有精品存在,這方名章就是精品中的優秀者。

(【布丁讀印】之1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