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託養流量補貼是指根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開展照料服務給予資助補貼,日間託養每天照料時間不少於6小時。據60加研究院調研數據,目前養老驛站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照料服務和助餐服務,其他多爲公益性質或低價服務。

(原標題:養老驛站 離開政府“輸血”如何盈利引發探討)

“標杆”養老驛站沒挺過一年

養老驛站 離開政府“輸血”如何盈利引發探討

【現實挑戰】

社區養老驛站離開政府補貼難以盈利

【應對策略】

深耕社區、提供精細化服務,留住人氣、探索盈利模式

位於北京西城區的雙旗杆養老驛站最近悄然關門,受到多家媒體關注。據媒體報道,該養老驛站曾被視爲社區養老“標杆”,上下兩層的驛站當中,每天來喫飯、活動的老人不下70人。如今卻已是大門緊鎖,知情人士透露“成本太高了,沒錢投資了”。

運營成本過高

“標杆”養老驛站關張

養老服務驛站是距離老年人最近的養老服務機構,它們將助餐、助浴、助醫等貼心服務直接送到老人家中,又或者老人足不出社區,就能就近找到這些服務。截至2018年底,北京的養老驛站已超過500家,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將建成1000家。

雙旗杆養老驛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2018年5月,3位留洋歸來的清華高材生創建了該驛站,他們從英美等國的社區養老模式中汲取經驗,將老年人飲食和醫療養生作爲驛站的主打特色,推出針對不同老人的定製服務。然而,被視爲典型的雙旗杆老年餐桌沒有紅火多久便逐漸冷卻了下來。居民反映,辦了會員卡之後沒多久,老年餐桌的菜量變得越來越少,去喫的老人也隨之減少,後來就不用排隊取號了,一天也就十幾老人去喫飯,2019年春節後,老年餐桌就停止了供應。

相關人士向媒體透露,這家養老驛站一年的房租租金就要上百萬,員工有十幾個,同時,驛站分一層和地下一層兩部分,地上一層的面積不大,大部分活動空間都在地下一層,但是,國家出於對老年人安全的考慮,針對地下部分不給予補貼,因此,即便驛站同樣享受國家補貼,但大部分成本都需要自負盈虧。

雙旗杆社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該驛站輻射附近的三個社區,三個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萬人左右,但運營成本太高導致參與的老年人佔比並不高,最終無法支撐驛站運營下去。

政府流量補貼面臨實際困難

據60加研究院調研數據,目前養老驛站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照料服務和助餐服務,其他多爲公益性質或低價服務。調研發現,月收入不足五萬的養老驛站佔據了一半以上。

而在所有收入中,政府補貼佔據大頭。政府補貼佔總收入50%以上的驛站高達40%。以西城某養老服務驛站爲例,該驛站運營1年以上,但政府補貼資金仍佔驛站總收入75%以上。

目前政府補貼包括兩部分:一是政府一次性補貼或租房補貼,二是政府流量補貼。流量補貼包括服務流量補貼、託養流量補貼、連鎖運營補貼和運維支持。但在流量補貼實行過程中,養老驛站也面臨着一些實際的困難。

上門服務多爲低價或免費

時間長效率低

首先,服務流量補貼是根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服務收費流量總和的一定比例給予的資助補貼。目前養老驛站主要承接的是居家上門服務,而上門服務比集中式養老服務耗費的時間長且效率低。調研中發現,居家上門平均每位工作人員每天只能完成2到3單,月服務人數在200人以下的驛站佔據50%以上。且現階段老人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水平普遍較低,驛站提供的是低廉甚至是免費的服務項目。因此,服務總收入並不高。

同時,需要老年人持養老助殘卡刷卡消費後,驛站才能拿到補貼。不少老人的消費習慣讓他們不願去銀行開通養老助殘卡的支付功能,這也會增加上門服務的難度。此外,還存在流量如何界定的問題,例如驛站對老年人提供的心理慰藉、講座、集體活動等算不算提供服務並沒有定論。

照護服務受時長限制

驛站和街鄉照料中心“搶生意”

第二,託養流量補貼是指根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開展照料服務給予資助補貼,日間託養每天照料時間不少於6小時。但實際情況是,養老驛站的照護服務是受限制的。其中短期全託時間原則上不得超過15天。對於需長期託養的老年人,統一推介轉送到附近的養老機構(照料中心)接受全託服務。

而部分社區的養老驛站和街鄉一級的養老照料服務中心存在競爭關係。兩類機構分屬不同的運營者,由於養老驛站的服務人口、輻射範圍、服務能力有限,競爭優勢較小,與養老照料服務中心的競爭中處於下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養老驛站提供照護服務的難度。

驛站連鎖化經營

是否有利尚待探討

第三,連鎖運營補貼是指對品牌供應商承接若干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運營,並實施同一服務標準、品牌連鎖運營給予的獎勵補貼。現實情況是,目前,養老驛站的連鎖實際上產生的規模效應很小。這是由於服務業連鎖和便利店等行業連鎖差別較大,便利店等連鎖可以通過供應鏈體系降低成本,但養老驛站連鎖中,每個店需要固定的人和設備,且相互之間的業務協同關係較小,規模效應並未產生。以誠和敬爲例,目前誠和敬在北京打造了超過100家驛站,但整體處於虧損狀態。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北京養老驛站能夠維持運營依賴政府的補貼,離開了政府輸血,探索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成爲重中之重。

同時,社區居家養老的競爭已經從之前的跑馬圈地走向深耕社區、提供精細化服務,重點在於如何實現盈利和長遠發展。在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的前提下,如何能把握好市場規律,從初期的以利潤換人氣到後期的留住人氣、逐步盈利,這也是對運營能力的大考驗。

文/本報記者 陳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