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後部練習法

前部易筋經十二段,雖亦注重於氣力相隨,惟猶以力爲主,剛多柔少,即以力行氣之法也。練習成功之後,雖可以氣力相隨,但欲其遍及全身,流行於內膜而無所阻核,尚難如願以償。欲達到此種程度,必須前部易筋經練成之後,再接續此後部,但亦不能入手即練後部,因此步功夫,完全注重於運行氣力於內膜,以充實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於增加實力。然實力不足之人,欲其氣力運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練成,其效亦至微弱。所以須先練前部者蓋亦增加實力,始與氣相隨,然後更進而練習後部,於純柔之中求運行之道,自易於入手,且收效亦較爲神速也。故單練前部,不練後部則可,單練後部則不可也,因單練前部,氣力縱未能運行於內膜,然較未練時必增加數倍,而收身強力壯之效,即不再進步而求其能於運行內膜,亦足以卻病延年矣,若後部則專講運行之道,單單練此,毫無用處,所謂徒勞無功者是矣,凡練少林內功者,對於此事,不可不知,茲且將後部易筋經十二段各法,列舉於下,以便練習。(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第一段

先盤膝而坐,以右腳背加於左大腿之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以左腳背加於右大腿之上面,使兩足心皆向上,此爲雙盤跌坐法。即尋常打坐,亦多用此法,惟須練習有素,始能自然。坐時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於木版之上,初時不易做到,因棕籘之墊,質軟而有彈力,易使人身體偏側,故不相宜。兩手則緊握雙拳,四指屈於內,而以拇指護其外。兩拳放於膝頭之上,須純聽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將雙睫下垂,眼露一縫,口緊閉,上下牙關相切,舌舐於牙關之內,冥心屏息,周身完全不用絲毫勉強之力,惟將精氣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決不能立時會合,惟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圖13)。

按:此段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雜念一時不易完全消滅,雜念不消,則心神不寧,心神不寧,則精神渙散,行功等於不行,決不能收到絲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雜念,然後行功,自無妨礙。所以必注想于丹田者,蓋以其爲內府之中宮也。

第二段

行第一段功夫,大約以一炊時爲度,然後更續行第二段。跌坐如前,兩足並不放開,身體亦完全不動,惟兩手則將握拳之指,徐徐放開,以舒直爲度。然後將兩臂緩緩從側旁舉起,掌心向上,舉至平肩之時,則屈肱內引,由頭上抄至後面,同時翻轉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後面時,兩手漸漸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後頭,兩手之掌根,適按於耳門穴之上;兩臂則成三角形,抱時不宜用有形之力,頭略後仰,胸稍前突。惟在兩手動作之際,軀幹各部不宜稍有震動,心意仍須注在丹田;既抱住頭顱之後,略事停頓,即提氣上升,意想此一口氣似由丹田而起,經過臍輪,上達心包,而過喉結,直至頂門而停留片時,再使其由頂門向後轉下,經玉枕穴由頸椎緣脊而下,過尾閭抄至海底,再轉上而回至丹田。初行時,不過一種意想,氣力必不能遵此途徑而運行自在。惟練習既久,自有成效。惟行此功夫時,須一切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勉強,且不可過於貪功,是學者宜注意者也(圖14)。(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按:此一段功夫,乃使氣力轉運循環之法。蓋頂門之百會穴,實爲首部要區,而臍下之丹田穴,實爲內腑寶庫,同一緊要,故氣力上升,則貯於百會,氣力下降,則歸於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環之道,一起一伏,亦陰陽造化之機,所以須一切純任自然者,蓋本乎先天之靜穆,而致後天之生動之。練習時以循環二度而停止,乃將雙手放開,握拳收置於兩膝之上,回覆原狀。

第三段

行第二段功夫既畢之後,乃將圈盤之腿,徐徐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氣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時,心神猶須寧靜,切不可有絲毫雜念興起。一炊時後,再將兩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爲度。兩腿緊並,兩足跟之後部放於板上,蹠則直豎,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將上身徐徐下俯,兩手則從旁側抄向前方。至足前時,乃交叉十指,收住兩足。須將兩足用力向前伸挺,而兩手則向後拉引,方爲得力,腰背兩部,始克因之而緊張。成此姿勢之後,乃將貯留丹田之氣,運於肩背腰股各部。初時亦僅意想可到,練至功夫漸深,則氣力亦可隨之俱到矣。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爲度,然後徐徐放開,回原來之平坐狀態(圖15)。

按:此一段,乃充實軟襠各部之法,其主要之處,則在乎腰閭。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爲最軟弱,氣力亦最不易貫注,故行時必須俯身至極度,然後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緊張,筋肉緊張之後,氣力亦較易達到。勤加練習,自有妙用。惟身體起落時,務當徐緩,切不可左右擺動,以亂其神、散其氣,是爲最要。學者慎之。

第四段

行第三段功夫既畢,略略休息,更續行第四段。先將兩腳徐徐盤起:以右腳背置於左大腿上面,然後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放於右大腿之上面,兩腳心皆向天,成爲雙盤坐之勢,惟在兩腳盤坐時,上身切忌向前後或左右搖動。坐定之後,寧神一志,注氣于丹田,摒除一切雜念。稍事停頓,兩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後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至頂門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將腕向前翻轉,而使掌心向上,兩掌用力上託,同時運用其氣,使從丹田向上提起,轉入兩臂,而達於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氣之法,並無有形之動作,惟意念之專注耳。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爲度,然後徐徐將手鬆開,將兩臂仍從旁側落下,運氣下降,回覆原狀(圖16)。

按:此段乃行氣於臂指之法,較第三段爲難。因臂部肌肉堅實,氣不易行。如欲練至意到氣達、氣到力隨之境,非短時間能奏效,頗費苦功也。其所以須盤坐而行者,固實其下盤也。架手於頂門,則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勢,使氣易於上達,更不至中途所阻核也。兩手動作之時,務須徐緩而固其神氣,不可粗率也。(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第五段

行第四段功夫既畢之後,乃將所盤之兩足,徐徐放開,向前伸去,以腿直爲度。兩足相併,以足跟之後部,放於板上,足心則向前,足尖則向上,與第三段之起手時相同,略略休息之後,即續行第五段功夫。先將兩手由兩旁側之下面,徐徐移向後方,至尾閭穴之後,兩手相合,交叉十指,將腕翻轉,使掌心向正後方,而兩手背則貼於尾閭穴之兩旁,須要貼得緊緊,不可稍有鬆浮。兩肩頭則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聳,務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異常,然後用意想之法,運用其氣力,使充實其肩背。起初不過意行,久後自能達到。行此一段功夫,亦以一炊時爲度。然後徐徐收回雙手,回覆原狀(圖17)。

按:肩背等部,骨多筋雜,皮肉極薄而堅實異常,故氣力之不易運行,與臂指相等,練習亦頗不易,收效之遲緩,較諸上一段爲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此段之所以兩手放於後面,及兩肩前逼而兼上聳者,無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緊張,而易於運行其氣,使之到達,不致多所阻核也,惟在運氣之時,並無有形之動作,純以意行耳。

第六段

行第五段功夫既畢,略事休息,然後續行第六段。先將兩足收回,成盤坐之狀:以右腳背放於左大腿上面,更將左腳從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將腳背放於右大腿上面,使成雙盤坐法,與第一段相同。兩足動作時,上身切忌搖動。坐定之後,將兩手從旁移至前面,至臍下時,兩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內,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時並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後運氣由丹田而注於腎囊,以活動其睾丸。停頓少許時,乃提氣上升,以回原處,作似欲將兩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氣上升之際,同時兩手心,亦漸漸用力,略作向上摩起之勢。略停片刻,更運氣注於腎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圖18)。

按:腎囊爲人身最重要之物,睾丸又極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損,此一段功夫,乃專練收斂睾丸之法,即世稱之斂陰功是也,在初練只時,睾丸必難隨氣升降,然練習稍久,即易活動,反較運氣於肩背等爲易於收效,因腎囊爲筋絡所成,中空而運接於少腹,與丹田相距甚近,故氣力易於運到,待練習既久,睾丸自能隨氣升降矣,此功練成,人縱慾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無從下手矣。

第七段

行第六段功夫畢,略事休息,更續行第七段。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就原式略略加以停頓耳,兩手則從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兩股之側,按於板上,大指在內,指尖則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過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貼合耳。心神既定之後,則將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作向上升起之狀,惟並非有形之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之充於胸廓,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將氣從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弛松,回覆原狀。更隔一呼吸時,再提氣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爲止。此段功夫,雖不甚難,但在初入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須經過若干時後,始克升降自如(圖19)。

按:此一段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運氣於內,故較行於筋膜之間爲易。惟運行雖易,而停滯一事,極爲繁難,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決難達於此境地,此即道家所謂凝神鑄氣之法也。初入手時,未能久停,爲時不妨稍暫,以後可逐漸加長,是在學者自己斟酌之。

第八段

行第七段功夫既畢之後,即就原式略事休息,調和氣力,使之稍弛展,然後再續行第八段。此段上身與兩足皆不動,一如以上二段之姿勢,惟將兩手提起,使離開板面,然後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緊對湧泉穴也,大指在內,指尖相對,兩肘微曲,臂部並不用十分氣力,但以手足兩心(手心與足心)貼合爲度。略略停頓之後,始將兩臂稍微用力撐住,同時意念將氣從丹田中運行而出,使之從下抄左,轉上繞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臍之四周繞一圓圈,上及肚子之下,旁及前腰。如此運行一週之後,即休息一呼吸時,一呼一吸後再爲運行,以九度爲止。若爲女子,則宜自右而左(圖20)。

按:此段乃煉氣充實肚腹之法,而兼及於腰腎之前部者。行時宜先鼓足其氣,使之略一停滯,然後再運之循軌而行,似較稍易。惟在運行之時,非但外表不宜顯露有形動作,如身體動搖等;即內部亦不宜有屏氣掙力之象,須純任其自然。初時固未必能盡如我意,久後必可成功也。(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第九段

行第八段功夫既畢之後,仍就雙盤坐之原勢,略事休息。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一如上式,惟兩手徐徐移至側面,仍按於板上,休息約三個呼吸時,則續行此第九段。先將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舉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於肩上,掌心適按於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後,肱緊貼於胸脅前面。然後再將左手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肱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肱則緊貼於右肱之外側,用力緩緩搿緊,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則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肩背之內部。初時決難氣隨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後,自能運行無阻(圖21)。

按:此一段亦系行氣於肩背之法,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氣力殊不易運到,惟其不易運到,故須多練。而此後部易筋經中,對於練習肩背之法尤多,亦以此也,行時所以必兩手抱肩,緊緊相搿者,亦正欲使其肩背緊張,而氣易於貫注也。

第十段

行第九段功夫畢,先將左手徐徐落下,按於板上,右手再落下按於板上。然後將圈盤之兩腿,徐徐放開,直伸於前。略事休息,更續行第十段。須將兩腳收回,屈膝而跪,兩腿緊緊相靠,腳背貼於牀板上,臀部坐於小腿上,尾閭則緊靠兩腳跟。上身略向後仰,頭正目前視。但經此一番動作,心神必散,故須休息片時,加以收攝,心神既定,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肱向上舉起,至心窩旁兩乳下爲度。乃將兩手掌輕輕按於脅上,兩肘則略略用力後引,此非有形動作。按定之後,意念即將氣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滿於兩乳房,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圖22)。

按: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於此,若不練氣使之充實,最易爲外力所傷。與斂陰一段功夫,實有同等之緊要,此段之所跪行者,蓋欲使上身正直,而氣易於運行也,兩手按脅者即所以示氣循行之路也。(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第十一段

行第十段功夫既畢,即就原式休息片時,兩手則徐徐放下,垂於旁側稍稍舒展,續行第十一段。先將兩手稍微舉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蓋之上,乃將右掌心按於右膝蓋,左掌心按於左膝蓋,即膝骨與腿骨接合之處。大指在內,指尖向前,兩臂稍爲用力作撐拄之狀,上身則向後作倚靠之勢,頭則後仰至極度。心神既定之後,則將氣提之上升,經臍輪、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結穴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如此歷一呼吸時,仍將氣下降,停滯丹田;再經一呼吸之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穴。如此升降各九次後乃將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亦收回垂兩側,回覆原狀(圖23)。

按:咽喉爲人身最要之地,生死關頭之所繫,且喉管爲一軟骨,雖有筋肉護於其外,奈極薄弱,故此部最易受傷,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須加以鍛鍊,若能運氣於喉,而充實其內部,功夫精純時,即快刀利劍亦不足以損其毫髮矣。惟此部功夫,亦極不易練耳。

第十二段

行第十一段功夫既畢,則將上身抬起,而使兩足徐徐舒展,直伸於前,略事休息後,即收起兩足盤坐,仍以右腳背置於左大腿上,而左腳背則置於右大腿上,成雙盤坐之勢,在動作之後,神智不免外瀉,故須冥目靜心以收攝之。待心神既定之後,即將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後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轉兩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時掌心熱如火發,乃將兩掌移貼後腰,先由外轉內,旋摩七十二度;更由內轉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則此段功夫畢矣。仍收回兩手,作第一段跌坐之勢(圖24)。

按:此十二段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傷精,爲行功十八傷之一。此一段加於十一段之後,良非無故,蓋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損傷其精,故用此一段以養其精,後腰,精之門也,精門和暖,則生氣自足,更不慮其損傷矣。(括號內的字請忽略:易筋經,少林寺,武術,形意拳,樁功,站樁)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爲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爲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衆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爲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爲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爲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