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古代中國誕生,之後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據說在2000年前日本就有了漢字。那時日本雖然有一種叫做’大和言葉’的口語,但是卻沒有文字。日本人把從中國傳來的漢字,很好地融入了日本的文化。”

因爲一場考試,日本對廢除漢字的舉措沉默了

日本漢字博物館

2016年6月29日,日本首個以漢字爲主題的博物館——漢字博物館,在日本京都著名的祗園正式向公衆開放,漢字博物館館長助理山崎信夫在開幕式上這樣表示。

日本是目前唯一一個“漢字文化圈”裏,除了中國外保留漢字的國家,韓國、朝鮮、越南等國都先後廢除了漢字,但在70年前也差一點廢除了漢字。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美國主導的盟軍總部進駐日本,頭等大事就是如何徹底去除軍國主義,重建日本社會新秩序。美國教育使節團應麥克阿瑟邀請訪日,27個美國專家出具的報告書中稱:“日語必須廢除漢字或假名,改用羅馬拼音,這樣就能提高識字率,增進民主主義。”

因爲一場考試,日本對廢除漢字的舉措沉默了

漢字爲什麼要爲日本軍國主義揹負罪責?原來,在美國人的想象裏,漢字字數過多,且難學難記,人民終其一生不可能學完;人民認字水平不高,知識傳播就成問題;知識難以傳遞,民主思想就難以培養;民主思想缺乏,軍國主義自然藉機興起。

這推論看似成理,在當時盟軍佔領當局的執政者中根深蒂固,尤其以盟軍總部任職的美國年輕學者佩爾澤爾爲代表。

而日本方面,也因爲是戰敗國而自卑,很多學者也贊成廢除漢字,公開發表文章稱“日本用漢字傳達了錯誤的信息,所以老百姓不知道事實,做出錯誤的判斷。日本要推廣民主,必須考慮廢除漢字。”甚至連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都加入了廢除漢字陣營。

因爲一場考試,日本對廢除漢字的舉措沉默了

日本終戰詔書漢字假名混用

1948年8月,一次決定漢字去留的“全國識字調查測試”開始了,而測試的結果將決定漢字的去留,並由日本學者柴田武、另一個日文拼音化的急先鋒,來主導這次測驗。因爲只要調查到日本人對漢字讀寫很困難,那麼廢除就順理成章了。

“識字測驗”的主辦單位在日本全國找了兩萬個受驗者,年齡在15歲到64歲之間。當年,日本人都要喫配給糧,靠着「配給名簿」隨機抽樣。接到佔領軍總部來的通知,每個人都戰戰兢兢,不敢不去。這次測驗的到場率約在八成以上,抽樣算是極具代表性。

那盟軍總部的“識字測驗”考些什麼呢?以下就是當中的一道題:東村的大爺,在銀行買了兩枚彩券,中了大獎。請問:大爺買了幾枚彩券?

(1)一枚(2)二枚(3)三枚(4)四枚

大爺在哪買的彩券?

(1)香菸鋪(2)大阪(3)女兒家(4)銀行

結果出來,徹底跌破了“專家”的眼鏡:日本無法讀寫漢字的人口,比率僅僅爲2.1%,也就是說日本擁有97.9 %的高識字率!還有4.4%的人得到滿分。

且不說漢字國家不曾有過這麼高的識字率,就連拼音文字的國家也難以望其項背。事實證明:日本在1911年,就已經達到98%的小學就學率。普及的教育,纔是提升識字率的根本,和文字體系沒有直接關係。

因爲一場考試,日本對廢除漢字的舉措沉默了

日本街頭的漢字

主導這次測驗的日本學者、“漢字廢除派”柴田武,儘管對測驗結果不甚滿意,仍如實擬好報告,交給了盟軍總部。在結果面前,事實勝於雄辯,廢除漢字只能停止,用日本文化廳的總結是:“壓倒性的高識字率,守護了日本母語的存續。”

日本文部省曾進行了一項有關漢字意識的調查,其中在”你對日本漢字抱有什麼樣的看法?” 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次有60.1%的人認爲”漢字有一目瞭然的作用,更有助於閱讀”,還有52.5%的人認爲”雖然有文字處理機,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學好漢字”。

儘管學漢字很難,但學的人很多。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會長高坂節三先生介紹說,現在一年大約有200萬人參加漢字能力檢定考試,而在日本已累計有4000多萬人參加這項考試,全日本總人口也不過1.27億,這足夠讓人驚訝!

如今細數週邊非華人國家,也就只有日本對漢字充滿感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