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聞宇沙龍活動隨筆

如果不走進《家在黃島》,如果沒有主編靜秋精心組織的兩次活動,恐怕今生也無緣與楊聞宇老先生見面,且聽先生的諄諄教誨。所以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翻閱楊老提筆留字贈書時間已經過去一年了,讀書會那次初見,楊老神采奕奕端坐檯前,神情自若,記得最清晰的是那一口地道的陝西話,聽起來如此親切。

侃侃而談的楊老把散文比作水,“散文如水”水是無形的,散文也如水般最質樸的流露。

那次讀書會座無虛席,沒有近距離的與楊老交流,多少有些心生不甘。一年後的六月,秋版再次相約楊老並在《家在黃島》編輯部安排一次楊老的沙龍,着實圓了心頭的一份牽念。

此次沙龍面對面跟楊老交流,被楊老艱苦樸素、虛懷若谷的作風深深打動。他老人家一臉和藹可親,言談帶着幽默,活動現場不時發出陣陣笑聲,現場氣氛輕鬆愉悅,絲毫沒有因爲軍旅作家而產生距離感,反倒有着聽家父嘮家常般愜意。

楊老意味深長地把自己多年書寫的寶貴經驗,跟大家分享。寫作方面,一定要寫自己親身經歷的,發現好的東西去寫。好的東西是別人沒有想到的,並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楊老對《水滸傳》研究頗深。深入挖掘裏面的人物,寫出了有關林沖,武松等文章,這些作品就是作者發掘和自己獨特見解的體現。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好的書好的文章要反覆去讀。“複習是學習之母,溫故而知新”,通過閱讀你會發現每遍有每遍的收穫,這才叫學習。楊老舉了例子,毛澤東看《紅樓夢》前後看了五遍。反覆地看反覆地消化吸收,書裏的營養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寫作不能趕時髦,見異思遷。要沉下心來去寫,要抓住獨特的東西去寫,不要人云亦云。另外還要多讀“無字書”,無字書即生活的書。多研究“無字書”,杜絕做書呆子。

楊老在影響力極大的《光明日報》發表了六十多篇文章,《杭州日報》《天津日報》都連載過他老人家的《近看西安兵諫》。“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邁的他依然筆耕不輟,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對文字的執着熱愛,值得我們深深去學習,楊老謙卑的姿態,也藏着大道之簡的人生智慧。

楊老對作文的修改也做了闡述,他告誡寫出的任何作品都要反覆修改,改到山窮水盡纔好。這讓我聯想起潤色沉澱的重要性。好的作品都是反覆修改出來的。厚積薄發不能急於求成。楊老說,和名利有關的東西不可能走太遠,要先做人再寫文章,不要受名利的誘惑。

楊老大智若愚,樸素的外表下是一顆淡泊名利的心。楊老還建議喜歡寫散文的朋友們多讀歷代漢民族散文總集《古文觀止》,多讀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汲取營養 。他從文章的一代宗師曹操說起,諸葛亮的《出師表》、再到歐陽修、王安石、清代散文家袁枚……楊老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心中儼然是一部中國散文詩庫。

沙龍活動休息之餘,文友們不放過交流的機會,跟楊老探討了一些寫作的困惑,楊老形象比喻的答疑解惑,讓文友茅塞頓開。他告訴我們熱愛是一回事,堅持是一回事,寫出拿得出手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縱觀古今,那些真正的大文學家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來的,也就是那麼區區幾首經典的作品。所以說寫作不容易,寫出精品不是一日之功。楊老的話,如絲絲甘霖滋潤着大家求知的心田。

這個讀電子書的時代,楊老知道還有這樣一羣喜歡讀書的文友特別高興。不顧旅途勞累,依然折返回程,給每個參加活動的文友每人一本《近看西安兵諫》並逐一提筆留字,合影留念。翻開厚厚的書,一陣陣油墨的清香氤氳繚繞,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再次展現在眼前,讓我們對老先生肅然起敬。

“一份相逢,一份暖”。因爲一份熱愛,因爲一羣真實的我們,因爲一份彼此坦誠,沙龍活動暖暖的馨香活潑了我們每一個細胞,這份暖終會激勵着我們更好的前行!

作者簡介

宋榮芳,家在黃島作家聯誼會會員。執筆取暖,煮字療飢於閒暇之餘,簡單快樂的日子舉筆聊聊人生,聊聊親情,人生一大快事。

投稿:[email protected]

本期參與編輯

主編:靜   秋

排版:劉培蕊

校稿:畢瑞霞

複審:裴   珊

發佈:靜   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投稿須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