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死了這句話肯定每個人都說過吧,專家表示,從心理學與腦科學分析,容易煩躁實質上是一種類似於腦損傷引起的後遺症的行爲或情緒,對人類健康極爲不利。那麼人爲什麼會心煩呢?接下來我們瞭解下主要內容。

對很多人來說,煩悶不過是一種短暫、幾乎微不足道的情緒,很容易消散,比如某項工作任務一完成,或某個講座剛結束的時刻,這種情緒很快就煙消雲散了。但是,煩悶還有更不好的一面:很容易出現煩悶情緒的人。有下列症狀或行爲的危險係數也較高:抑鬱、焦慮、藥物成癮、酗酒、沉湎賭博、飲食失控、敵意、發脾氣、社交能力弱、學習成績差、工作能力低。

關於煩悶情緒之謎:已經有所瞭解的方面就是存在個體差異,如興奮程度高低的差異、對新奇事物的要求程度的高低等。例如,和女性相比,男性一般更容易覺得煩,也更容易從事冒險行動,更喜歡以危險遊戲爲樂,更容易說他們所處的環境很鬱悶。

有研究表明,腦外傷的人,最初的表現就是容易沉湎於危險程度較高的活動。

極容易覺得煩躁的人,在怎麼讓自己開心方面的能力往往較差,因此,他們只好通過濫用藥物之類的行爲來麻醉自己。藥物濫用行爲往往發生在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每到這種時候,如果不用藥物,他們也會想辦法放縱自己。這種情形在青春期往往是屢見不鮮的,青少年往往會把成年人應對煩躁的各種辦法混爲一談。因此,煩躁情緒會變成人類尋找感情寄託的終身根源。可是,如果那些藥物癮君子能夠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煩躁情緒,他們煩躁情緒復發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現代人類的文化也離不開外界的娛樂方式,如電視、電影、互聯網、視頻遊戲等,這種文化對煩躁現象的日益嚴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煩悶的根源很可能在於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力出現結構性缺失,即對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意義認識得不夠全面。容易煩躁的人,自我意識水平測試的得分一般會比較低,這些人一般難以精確的監視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因而也難以判斷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人們所發現的這些現象是符合煩躁情緒的心理動態模式的,也就是說,有這種心理模式的人會壓制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從而無法判斷什麼樣的活動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從更高層次的能力水平看,注意力是否能夠集中,或能否專心致志地從事某項工作,對是否容易產生煩躁情緒也有很大影響。那些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動症(ADHD)的人也更容易產生煩躁情緒,那些在注意力持久性測試中得分較低的人也一樣,而那些大腦受過傷,或者容易走神者亦然(例如開車時出現無意識轉向,或者把牛奶錯放在碗櫃裏面等)。

實際上,對注意力的直接操縱也容易讓人產生煩躁情緒,這就表明,我們之所以覺得事物很煩人,可能是因爲這些事物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需要全神貫注的緣故。有個術語,叫做“流心理學”,就認爲一個人若能全神投入到工作中,能夠鍥而不捨,並且享受工作的樂趣,那是因爲他的能力正好能夠應對所面對的挑戰的緣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