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好麪食,說起天津的麪點小喫,大家第一反應便是包子、驢打滾、麻花、炸糕……事實上,天津衛有記載的麪點小喫近千種之多,相當一部分已經難覓蹤影。其中有一道龍鬚麪,津城“女面王”商洪芳,用將近20年的時間練就一手技藝驚人的抻龍鬚麪絕活兒,整個抻面過程像在跳舞蹈,表現了一種藝術性。

雪花龍鬚麪,用細如髮絲的面絲過油炸制,再撒上白糖、京糕、果脯,造型蓬鬆,入口香甜。這是天津筵席上的一道名菜,也是北方民間在“二月二龍抬頭”之日享用的美食甜品,人們相信細細長長的龍鬚麪會給一年帶來好運。

這道美食流傳至今,天津女麪點師商洪芳將龍鬚麪抻到了極致,5分鐘抻出3萬餘根細絲面,根根可以穿過針眼,力度輕柔而穩定。津沽雪花龍鬚麪已被評爲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洪芳作爲雪花龍鬚麪的第三代傳人和麪粉打了一輩子交道,她也正在致力於更加健康的龍鬚麪開發,讓傳統筵席美食步入當今生活。

抓面兩頭,上下抖動反覆交叉,把面遛“熟”。之後長條上案,兩手按條,左手向裏、右手向外,搓條上勁。提起兩頭,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對摺兩根、撒上乾麪,條不粘連,對摺打扣拉抻成絲。在天津麪點大師商洪芳的手中,面似乎有了生命。

30多年前,天津桃李園飯莊蔣文傑師傅抻制的雪花龍鬚麪,不止在首屆烹飪技術比賽中受到專家讚揚,也讓商洪芳萌生了學習抻制龍鬚麪的想法,“老師傅告訴我,龍鬚麪要打13扣。”經過刻苦的練習和不斷的向前輩廚師請教,商洪芳終於熟練地掌握了製作龍鬚麪的技巧,並且在13扣的基礎上增加到現在的14扣。短短几分鐘的時間,麪條便在商洪芳手中打了14扣,最初的一根麪條,變成37000多根細如髮絲的龍鬚麪,甚至一個針鼻兒裏至少能穿進三四根。商洪芳抻龍鬚麪的高超技藝、一手絕活兒,讓津沽雪花龍鬚麪成爲津門一絕,並且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洪芳也成了傳承人。

抻龍鬚麪還能兼具藝術性,這大概說的便是商洪芳抻龍鬚麪的過程。“抻面的姿勢,現在一般學校常常都是‘大把抓’,我不是,我的面一直在手裏,而且抻面、遛面的姿勢一定要給人一種美感。”有人曾經跟商洪芳感嘆:看你這姿勢,我都要跳起來了。“這是自己研究出來的——既然要表演,就要讓人感覺到優美,那麼遛面就不能太死板,不能光上下抖動,最起碼加點藝術化元素,可以這樣說,目前還沒有第二種像我這樣姿勢的抻面方式。”

除了技藝本身,商洪芳介紹,津沽雪花龍鬚麪得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水,“咱們津沽雪花龍鬚麪要用天津的水。”去外地比賽,當地水做不出地道的口感,“當地跟咱們天津水質不一樣,天津水和出面來有勁。”商洪芳透露製作龍鬚麪不需要任何拉麪劑或增筋劑,“純天然,放點鹽就解決了。”

1978年,23歲的商洪芳從農村返城。“當年下鄉插隊的經歷讓我很難忘,我覺得我們那一代人身上都有一種喫苦耐勞的精神——那時去庫房取面,我們每個人扛3袋面150斤。”回到天津的商洪芳被分配到了天津烤鴨店的面案部。初來乍到的商洪芳,最初接觸到的技藝就是抻銀絲捲。每天別人下班之後,商洪芳都會獨自留在飯店偷偷練習。“就像抻銀絲捲,我一個星期就學會了。”商洪芳解釋,抻面的時候首先就要雙手高低一齊,使的勁得左右均衡。“別看說得簡單,但是這個感覺很難拿捏,當年我們那兒就有去了兩年手還不齊的。”

有一次她在業內雜誌上看到中國麪點能人葛賢萼的相關介紹,立即按地址給她寄了一封信,“我表達了自己想拜師學習的想法,沒想到葛老師很快就給我回信了。”後來葛賢萼每到天津來講課,商洪芳都會去聽,“受益匪淺,我取得的成績都離不開向葛老師學習的積累。”

津沽雪花龍鬚麪製作技藝成功申請非遺項目,除了這一面點包含的技術水平,用商洪芳的話說,更體現着它在點心界的“高大上”地位,“不是哪個店都能賣。”

對於這項技藝如何能在市場上展現出來,商洪芳也已經有了一些打算,“以後圍繞龍鬚麪可以做一些點心面向廣大食客,比如尤其體現天津特色的雪花龍鬚麪,推向市場。”商洪芳解釋,通過龍鬚麪可以展開的菜品不可能只有一種,“還得要研究多樣品種。”

抻龍鬚麪全憑手上功夫,需要一定的功底,不是任意哪個廚師都可以。商洪芳直言,抻龍鬚麪最關鍵的是必須要勤練——傳承問題確實是這項技藝面臨的一大難點——如今津城抻龍鬚麪的師傅不算少,能用龍鬚麪做些點心也沒有太大問題,“包括一些中西結合的創新嘗試,但說到底,就是得有人能一直堅持做下去。”

商洪芳收徒弟首要看人品。最小的徒弟不過20多歲,津沽雪花龍鬚麪的非遺技藝已往下傳承,算是後繼有人,“肯學是肯學,不過火候有時掌握得不太好,還是得靠年頭磨,得經常做,邊做邊摸索經驗。”而獨一無二的舞蹈表演抻面技藝,商洪芳笑言只能靠收女徒弟來繼承了。

元朝末年,在描述元大都風俗的《析津志》中曾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盛行喫麪條,稱爲龍鬚麪。也正是從那時起,龍鬚麪成了北方的一種傳統麪食。

說到真正名聲大噪,就不得不提“鯉魚焙面”和“老佛爺”的傳說。1900年,爲躲避八國聯軍,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倉皇逃出北京城。行至開封府,當時的開封府衙準備御膳,名廚供奉上糖醋鯉魚和焙面。見兩道美食上桌,逃亡中的慈禧太后忽然心血來潮,感慨“鯉魚躺在盤中,一定是睡着了,得給它蓋上被子”。說罷,慈禧夾起盤中的焙面覆蓋於魚身之上,也就有了“鯉魚焙面”這道名菜。而在嘗過美食之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連聲稱讚。光緒稱之爲“古都一佳餚”;慈禧高興地說:“膳後忘返。”命隨身太監手書一聯“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

龍鬚麪到了天津,則又以雪花龍鬚麪最爲盛行。龍鬚麪起源於山東抻面,已有百年曆史,傳入津門後,經過各大名廚的改良、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津沽雪花龍鬚麪,佐以白糖、果脯等,逐漸成爲津門食客津津樂道的一道美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