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於近日在西安發佈。《白皮書》由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牽頭,聯合國家衛計委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學分會、北京健康管理協會及國內30餘位專家和學者共同完成。

這本《白皮書》是基於2012年2月至2017年5月,通過《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統》採集的566家醫療機構(486家健康體檢中心和174家綜合醫院部分臨牀科室)合計約113萬人的心理健康相關數據而得出的分析結果。數據整體的代表性比較好,得出的分析結果較爲真實可靠。

《白皮書》顯示我國城鎮居民總體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

  • 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

  • 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

  • 心理健康的人僅爲10.3%


其它發現還有:

  • 女性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於男性

  • 30-39歲的中青年心理健康情況最差,60歲以上的心理健康情況較好

  • 喪偶的人羣心裏狀態最差,而離異、已婚和未婚的人羣差異不大

  • 學歷最高和最低的人羣心理健康情況最差,而處於中間的高中和中專的心理狀況較好

更爲重要的是,本項目分析了心理健康與軀體健康的關係,以及亞健康狀態人羣、重點慢病人羣的心理健康特徵,發現心理因素是導致亞健康狀態及慢病發生的重要風險因子,並且軀體狀態和心理狀態相互影響,即軀體狀況越差,心理問題發生率越高。軀體有疾病的人羣半數以上有心理問題,剩下的大多也處於亞健康狀態。甲狀腺結節、乳腺良性病變、子宮肌瘤、肥胖和失眠等亞健康人羣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在慢病人羣中,僅5.1%的人心理健康。腦梗、心梗和糖尿病病人心理問題出現較多,主要包括抑鬱、焦慮以及二者的混合狀態等。

《白皮書》提示我們應關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態,而不僅是關注軀體疾病,心理不健康不僅對病情不利,可能還會增加患者對治療不依從的情況,降低療效。一方面醫療機構以及相關衛生組織應儘快建立“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健康管理及診療路徑與服務模式,提供心理健康體檢服務等,儘早發現心理問題,儘早干預。另一方面,慢病病人由於需要經常用藥,定期治療,限制飲食以及忍受病痛等原因,心理狀態容易出現波動,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慢病患者以及家屬應該時常關注自身心理狀態,做到及時與親朋溝通,注意舒緩壓力,調節情緒,減少處於緊張焦慮狀態的時間,對於保護心血管系統,減少心梗等危急情況的發生也有幫助。一旦出現自身無法調節的心理問題,或長期處在負面情緒中,應儘快向心理醫生諮詢,切勿因爲怕看精神科醫生丟臉而諱疾忌醫,也不要不把心理問題當一回事兒,負面情緒不斷累積發展成疾病後,治療上會困難很多。所以應早發現,早治療。

相關文章